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u >> 苏轼 >> 正文

 

浣溪沙 诗词赏析

浣溪沙

--------------------------------------------------------------------------------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浣溪沙》诗词全文  
--------------------------------------------------------------------------------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诗词注释
--------------------------------------------------------------------------------
【注释】:
【注释】

①苏:即江苏苏州市。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
“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
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
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
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
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 ,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与“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这样 ,“万顷风涛不记苏 ”,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苏”,似宜作苏醒解。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在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在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摇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在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在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 。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 。“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苏轼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浣溪沙 诗词赏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苏轼——《定风坡》
    苏轼漫谈
    试说对苏轼豪放词风的理解
    苏轼词中的现实主义
    苏轼篇——《水调歌头》
    苏轼与文人画
    名人名言  苏轼
    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苏轼——《浣溪沙》
    洞仙歌
    阮郎归
    行香子·过七里滩
    西江月·重九
    苏轼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的乐天生活观
    刑赏忠厚之至论
    石钟山记
    前赤壁赋
    《江城子》————苏轼
    定风波
    苏轼的消极影响
    鹧鸪天
    苏轼诗案2
    水龙吟
    永遇乐
    满江红
    江 城 子
    教战守策
    苏轼:“不合时宜”的大宋第一才子
    苏轼章惇"交恶"始末:曾经的挚友 后半
    车陂五千苏姓人家皆苏轼后裔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苏轼 祭黄几道文卷
    苏轼 人来得书帖
    苏轼 醉翁亭记
    苏轼 江上帖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词5
    苏轼 李白仙诗帖
    苏轼 北游帖
    苏轼 渡海帖
    苏轼 一夜帖
    苏轼 令子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生平
    苏 轼(1037-1101)
    【作者小传】苏轼
    苏轼词1
    苏轼词2
    苏轼词3
    苏轼词4
    苏轼 春中帖
    苏轼百日救赎
    苏轼 获见帖
    苏轼 东武帖
    军妓欲从良 苏轼放"九尾野孤"留貌美"
    苏轼的感人大度:宦海风波恶 文心两相
    苏轼的爱情故事
    美术家 苏轼
    苏轼——《洞仙歌》
    苏轼智捉叛逃卒
    苏轼的诗词
    苏轼识人——细节决定成败
    苏轼诗词鉴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
    康震博士:大文豪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
    走近苏轼——读《苏轼传:智者在苦难
    苏轼出川——一个四川人和他改写的中
    醉翁操·琅然
    苏轼妙语拒友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水龙吟
    洞仙歌·冰肌玉骨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洞仙歌·江南腊尽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浣溪沙
    惠崇春江晚景
    西江月(并序)
    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和子由渑池怀旧
    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汲江煎茶
    蝶恋花
    两宋党争与苏轼诗歌接受初探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定风波
    贺新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永遇东》
    苏轼:眉山学士百代豪
    水调歌头
    《春江晚景》(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恨君不上东封顶 夜看金轮出九幽----苏
    苏轼官路坎坷 扶丧返乡也被诬告为运送
    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与《黄州寒食
    苏轼的散文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诗词欣赏
    行香子1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菩萨蛮
    虞美人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明 月 几 时 有
    苏轼 前赤壁赋
    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
    水调歌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行质夫杨花
    苏轼——《蝶恋花》
    苏轼——《卜算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词作鉴赏
    行香子
    苏轼——《卜算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苏轼——《阮郎归》
    苏轼——《哨遍》
    苏轼诗案1
    苏轼——《永遇乐》
    苏轼——《洞仙歌》
    望江南
    苏轼的诗
    苏轼——《江城子》
    苏轼——《贺新郎》
    品诗:读苏轼的诗词
    苏轼酒诗的文化影响
    苏轼——《青玉案》
    苏轼之诗文鉴赏也无风雨也无晴
    满江红·怀子由作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
    浣溪沙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临江仙
    昭君怨
    浣溪沙
    西江月
    蝶恋花
    贺新郎
    苏轼——《行香子》
    江城子
    苏轼——《临江仙》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