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诗。
苏轼多才多艺,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他的题画诗的代表作《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不但写出了画面上能看到的桃花、蒌蒿等景物,而且运用艺术的想象,写到了画面以外的“河豚欲上”的情景和鸭子对“春江水暖”的触角,画面色彩既丰富,又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他的一些评画诗,如《王维吴道子画》、《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都不但使人“见诗如见画”,而且也反映了宋代艺术的成就。
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1.他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笔力纵横,无往而不胜,议论滔滔,通达而犀利,在章法结构上,又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如他的《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讯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波纹细,晚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巨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诗以江水为线索,一开始的“我家江水”就流露了对家乡的眷念,继而写到潮头的高、水势的猛,都是写江水,也都是思家情绪的表现。接着写登顶遥望故国,因为目力有限,而生惆怅之感,于是意兴阑珊,要回住所,引出山僧留看落日,过渡到发现江上夜火,心中怅然,联想到是否因为久宦未归,江神见怪。最后吐露苦衷:如果家乡有田,可以安身,我一定回到家乡!脉络非常清晰,描写十分细致,糅合了怅惘之情和坦荡的风度,写景状物抒情,笔力雄豪。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以文为诗”是宋诗的一大特色,也是苏轼诗的一大特色。 2.苏轼诗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妙趣横生。《汲江煎茶》中:“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他说天上有月,水里也映着月,人们舀水,似乎连月亮也舀进水缸了;水是江水,人们舀水,不就分得了江的一部分吗?以瓢贮月,以杓分江,这气魄也够大的了,而这想象多么出人意料!《泛颍》一诗也常为人称道,其中写道:“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泛舟颍水,临流自照,水中东坡和船上东坡互相致问,船稍启动,涟漪泛起,人影散乱,风平浪静之后,水面又恢复了原样。在东坡笔下,寻常物象也能表现的这样生动有趣。说到比喻,前面所举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西施比西湖就是一个妙喻,《百步洪》也能表现“子瞻作诗,长于比喻”的特点(魏庆之《诗人玉屑》),如: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鳬雁起,乱石一线争蹉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里连用了“投梭”、“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等等比喻来表现水势的凶猛,洪流的湍急,形象生动,气势豪迈。 3.议论风生、驳辩无碍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特色。除了他的寓理于形象中的哲理诗外,苏轼还善于正面议论,口若悬河。他的《荔枝叹》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他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强调多元化的审美情趣,《石苍舒醉墨堂》中:“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的牢骚,都使议论成为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诗的感情更加浓烈。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中说苏轼诗“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化,而适如意中之所欲出”。赵翼《瓯北诗话》也说苏轼诗“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这些评论都精确地指出苏轼诗具有意到笔随,新而能变的特点。当然,快意放笔,也不免带来率意之嫌。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