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由此更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生3〕我想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和《淮阴行》这两首诗来谈刘诗艺术中的托物寓意。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来表达思想感情。
《乌衣巷》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栖身之所由王谢权贵的门第变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变化,燕子成了这一历史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而抒发了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淮阴行》这首诗,“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墙竽,宿食长相见。”诗中不说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大夫的食宿情况。诗中没有写送别时的甜言蜜语,但通过燕子这一形象把少妇那种对丈夫的无限依恋的微妙和细腻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刘诗中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这些诗作立意新颖,表意含蓄,耐人寻味,值得再三赏玩,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师〕托物寓意,是指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场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杜甫面对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惨状时,对花鸟的感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暂且安身时,对花鸟的感受则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有哪位同学来谈谈呢?
〔生4〕刘禹锡在中唐文学中颇有建树。通过研究他的诗作,我觉得他笔下的风景形象逼真,给人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他文笔清新、精炼、含蓄,有着他别具一格的特色。
首先来看看《望洞庭》一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前两句诗中,澄湖、皎月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恬静、幽雅、深远的意境美。然后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使和谐淡雅的景致跃然纸上。后两句,诗人先点题,随后发挥更为大胆的想象,把静谧地躺在洞庭山中的洞庭湖喻成银盘中的一只青螺,俨然案头一件绝妙的工艺品。这一比喻独特新鲜,生动形象,准确描绘出洞庭山和水的特点及其关系,真是妙手偶得。
在他的写景诗中,不仅是单纯地描写名山大川,幽幽深谷,他还把对当时政局的混乱,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抨击,以及自己的抱负,都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借景抒情。
如《乌衣巷》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借凄凉之景抒发对寂寥、惨淡现象的伤感。荒凉的野草和零散的乱花,开在桥边,加上渐渐西沉的夕阳,这份凄凉,为整首诗的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定下了基调。
在《秋词二首》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空旷的秋空中,天空晴朗明净,也不乏带点空寂,单调,可由于矫健的鹤直冲云霄,腾云而上,给萧条的秋天带来了生机,鹤矫健凌厉,冲破秋天肃杀的氛围,传导出“秋意胜春朝”之意,表现了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用“沉舟”“病树”来比喻潦倒的自己,但决不悲观消沉,一转笔写出“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其他的如《竹枝词九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竹枝词九首》(其二)中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其七)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等,都运用了精妙的文笔,调动了开阔的想象力,准确而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
〔师〕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将思想感情寓含在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在诗文中描写景物,往往都是寄寓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同学就是从这个方面谈了自已的研究所得,较有深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研究作者是怎样寓情于景的,怎样把思想和对人生的体验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下面,就让我们转到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生5〕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当时皇帝昏庸腐败,宦官当权,诗人对当时腐朽的朝政十分愤慨,他“指事成诗歌”,深刻批判了中唐统治者,借古讽今,揭示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
在《金陵怀古》一诗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灭亡的秘密:六朝的繁华之所以消失,当时的权贵之所以衰败,是因为险要的山势地形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