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敬宗宝历元年冬(公元825年),一位因参与朝廷改革而屡屡遭贬的、年逾五旬的长者由夔州(重庆奉节)再次被贬至安徽和州。那和州知县以为此瘦骨嶙峋的老叟,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对其刁难。先在城南给在他找了很破烂的三间房舍,让其面江而居。长者坦然而对,还在门上贴上了“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那知县知道后很生气,便吩咐衙役把他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房舍也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长者仍不加计较,并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下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就再次派人把他赶到城中部脏乱之地,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光景,这长者的“家”竟被折腾了三次,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些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长者遂愤然提笔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这篇精金粹玉、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用于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若谷虚怀。从此,使得南阳“诸葛亮庵”名扬天下,家喻户晓。这长者便是愤世嫉俗,铁骨铮铮的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江南名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滋养了他的学识,也陶冶了他的诗思。以儒学为本的家风,则使他从小便志存高远,渴望辅时济世,澄清天下。19岁左右游学长安,20岁(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及第,并顺利通过博学宏词科和吏部的选官考试,连登三科,走上政坛;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800年)入杜佑幕掌书记(行军参谋),参与讨伐徐州乱军。贞元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唐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武朝大治之后,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其政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几乎灭亡。唐王朝的政治一统,被藩镇割据所取代,赫赫王权转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大唐帝国开始由强盛转向衰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谋求革新,以求重振大唐雄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即唐顺宗,太子李诵即位(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他即位时虽已身患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等人进行改革,形成了所谓王叔文改新集团。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刘禹锡(时年三十四岁)成为该集团的中坚力量,史称“永贞革新”。他们发动了一场自下而上、旨在遏制宦官藩镇、减税养生的政治革新运动。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许多弊政,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但他们的“革新”行动触及了宦官及士族官僚的利益,革新的主要矛头是对准当时最强大、最顽固的宦官势力和藩镇武装,所以革新遭到了守旧势力的联合反扑。而革新派则是一批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们的控制之中。因此,改新不过半年就宣告失败,顺宗被迫“内禅”退位,宪宗即位,王叔文被赐死,刘、柳等革新志士被贬远州。刘禹锡背负着“挟邪乱政”的沉重罪名,始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赴任途中又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战国属楚地),居于招屈亭之旁。反动势力用力的新皇帝做得很绝,下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之令,因而他居朗州十年而不得赦免。
转眼间,10年大好时光过去了。元和十年二月(815年),朝中有些大臣念起了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好处,觉得他们都是有才干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从朗州调回了长安。四十四岁的刘禹锡回到长安时正值春天,城中玄都观里刚栽了没几年的桃花开得正艳。刘禹锡遭贬十年不知收敛,竟有感而发,愤笔写下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千树桃花,比喻十年以来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并向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发出了“尽是刘郎去后栽(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明确蔑视,也表达了作者绝不妥协的坚定与豪迈!因此,凳子也来不及坐热,就又赢得了连州再度之贬(原是远贬播州,即今遵义。因其母年迈多病,柳宗元贬柳州,奏请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