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唐朝大诗人。他诗歌的语言,干净明快,清爽怡人。特别是他的两首明月诗,突出的表现了他的这一诗歌特色。
第一首是《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一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大的背景。皓皓秋月,悠悠湖水,二者相衬,非常和谐。秋月浸在湖水中,湖水反照着洁白的月光,具有一种朦胧恬静而又柔和的美。第二句,作者并没有写夜空中什么景物,而是对湖水进行细部刻画。潭面因为无风没有一点涟漪,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美。这时的湖面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铜镜,明亮而不刺眼,朦胧而不隐晦。第三四两句,作者遥目远望,水面上隐隐约约有山的影子,那山正像白银盘里一绾青色的螺髻。
月光之夜,因为有了水,月光融融,流水渺渺,本来已经够诗情画意的了,作者还要再写山。有水,就有阴柔之美;再写山就又增添了阳刚之气。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给人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湖面如镜,另一个是青山似螺。好的比喻总是能让人浮想联翩。试想,一面绝美的镜子,有没有仙女来梳妆呢?哎,好了,正在你遐想之时,一抬头,不经意间看到远处的青山,那不正是仙女梳妆时倒映在湖水中的螺髻吗?
一首绝句,二十八个字,有仰视,有俯视;有近赏,有远观;有实写,有虚描;有阴柔,有阳刚,确实让人咀嚼再三仍满口流香。
《望洞庭》是一首纯粹的山水诗,而同是写明月的《石头城》,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咏史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改为石头城并作都城。《石头城》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咏金陵的古迹,前有序。序中提到白居易最赞赏此诗,认为“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开头两句写石头城的荒废和城边依然如旧的山水。“故国”,即旧城。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唐高祖武德九年(926年)开始废弃,到刘禹锡写此诗时已有百年,久已成为“空城”了。
山水依旧,物是人非,昔日繁华不见,只留下一座空城。空城无语,但潮水有声,那无边的潮水似乎在诉说着深深的寂寞和无边的哀愁。接着两句写月照空城,更见“寂寞”。“淮水”,指秦淮河。“女墙”,指石头城的矮墙。
夜深了,秦淮河东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她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石头城的沧桑巨变。这月亮,看似无情却是有情,她也不愿看到今天石头城的衰败凄凉,但她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变化,接受这一铁的事实。这月亮如多情的姑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不忘来看一看这昔日繁华的石头城,使我们仿佛能感觉到当年的石头城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的情景。作者借潮水,月亮,写出自己对石头城昔盛今衰油然而生的感慨,耐人寻味,令人叹惋。
两首诗都是写明月,一个是柔美婉约,一个是凄凉哀怨,但都表现出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