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刘禹锡 >> 正文

 

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

肖瑞峰
内容提要 在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叱咤诗坛风云之际,刘禹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没有在两大诗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最终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成为足与两大诗派相颉颃的一支异军。刘禹锡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等三方面,而这正是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
关键词 刘禹锡 诗歌 历史地位 题材领域 传统主题 诗歌体式


唐诗发展的浪潮由盛唐泻入中唐后,出现了九曲回环、九派分流的局面。大历年间的相对低潮过去之后,贞元、元和之际再度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作为这一时代的骄子,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愿“随人作计”、袭人衣钵。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一方面对李杜的诗歌成就怀有高山仰止之情:“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另一方面又有心与之并驾齐驱:“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刘禹锡则在《杨柳枝词》中以其高度的自信宣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他们纷纷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领域,力图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面目,从而使中唐之后再度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奇观。
在中唐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其声威所及,诗坛中人大多闻风向慕,而欲傍其门墙。但也有不唯时、不从俗的自立门户者,刘禹锡即属其例。尽管他与当时开宗立派、领袖群伦的韩愈白居易均有深厚的交谊,且时相酬唱,却能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而没有在韩、白两种作派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这也就意味着,他既要在前代的李杜等盛唐诗人之外别开生面,又要在当代的韩白等中唐诗人之外别开生面,又要在当代的韩白等中唐诗人之外独辟蹊径。这当然不是易事。而刘禹锡却凭借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最终成为足与韩孟、元白诗派相颉颃的一支自张新帜的异军,赢得世人的刮目相看。后代诗论家在评骘中唐群英时,大多认为韩、白、刘、柳各有千秋。如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即云:
元和以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其也。
亦有以为刘出韩、白、柳之右、为中唐诗坛之冠冕者。如杨慎《升庵诗话》云: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当然,这也许是出于杨氏的偏爱,但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地位,较之韩、白、柳等人,确实“未遑多让”。而奠定他这一重要历史地位的,当然只能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诗歌成就,只能是他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约略言之,其成就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
唐诗的题材领域是极为广阔的。诗人们功夺造化的笔触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情感世界的各个角落。至于自然界的风光景物、天象节候,诸如花卉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等,也无不被纳入笔底,形诸吟咏。可以说,从人世间到自然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未经涂抹的空白点和任何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而这中间,无疑也融合了刘禹锡的一份辛勤耕耘。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刘禹锡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刘禹锡是唐代为数不多的诗文成就俱著
    诗人医生刘禹锡
    刘禹锡生平简介
    西塞山怀古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昏镜词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聚蚊谣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踏歌词 诗词赏析
    刘禹锡【巫山神女庙】 唐诗名篇赏析
    西塞山怀古诗词赏析
    秋 词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西塞山怀古诗词赏析
    诗人刘禹锡简介
    插田歌诗词赏析
    平蔡州三首诗词赏析
    金陵怀古诗词赏析
    昼居池上亭独吟诗词赏析
    秋江晚泊诗词赏析
    望洞庭诗词赏析
    《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
    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刘禹锡诗歌
    刘禹锡游玄都观
    刘禹锡【石头城】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 唐诗名篇赏析
    相和歌辞·阿娇怨诗词赏析
    不屈斗士刘禹锡
    刘禹锡【始闻秋风】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资料
    岁夜咏怀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杨柳枝词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与歌者何戡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简介
    陋室铬(唐 刘禹锡)
    刘禹锡诗集
    刘禹锡【九华山歌】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乌衣巷 刘禹锡
    春词 刘禹锡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论天
    唐宋名家词选——刘禹锡
    解读刘禹锡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
    诗豪——刘禹锡 简介及名诗推荐
    刘禹锡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诗精选
    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秋爽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桃花”诗二首
    略论中唐诗人刘禹锡之个性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金陵怀古】 唐诗名篇赏析
    忆江南诗词赏析
    唐诗底蕴之 刘禹锡诗
    刘禹锡生平介绍
    刘禹锡【插田歌】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昏镜词】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聚蚊谣】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百舌吟】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的防人之心
    刘禹锡眼中的诗意瑶山
    刘禹锡【蜀先主庙】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的两首明月诗
    刘禹【西塞山怀古】锡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诗名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唐诗名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唐诗
    潇湘神诗词赏析
    刘禹锡【平蔡州三首(其二)】 唐诗名
    刘禹锡的父系
    刘禹锡与《畲田行》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
    再游玄都观并引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竹枝词(二首)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浪淘沙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欣赏 刘禹锡
    乌衣巷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772-842)
    刘禹锡 台 城欣赏 鉴赏
    刘禹锡对迁谪文学传统的突破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遂客,余自
    和乐天《春词》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踏歌词选一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插田歌欣赏 鉴赏
    刘禹锡平蔡州三首(其二)欣赏 鉴赏
    百舌吟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石头城 欣赏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唐诗名篇赏析
    刘禹锡被贬受刁难 气出来《陋室铭》
    刘禹锡 金陵怀古欣赏 鉴赏
    刘禹锡 昼居池上亭独吟欣赏 鉴赏
    刘禹锡 始闻秋风欣赏 鉴赏
    刘禹锡 酬柳柳州赠别欣赏 鉴赏
    刘禹锡 望夫山欣赏 鉴赏
    刘禹锡将会在21世纪拥有“豪宅”
    刘禹锡 秋风引欣赏 鉴赏
    刘禹锡 淮阴行五首(其四)欣赏 鉴赏
    刘禹锡 阿娇怨欣赏 鉴赏
    刘禹锡 杨柳枝词(其一)欣赏 鉴赏
    刘禹锡 与歌者米嘉荣欣赏 鉴赏
    刘禹锡 听旧宫人穆氏唱歌欣赏 鉴赏
    刘禹锡 望洞庭欣赏 鉴赏
    刘禹锡 柳枝词欣赏 鉴赏
    踏歌词诗词赏析
    简论刘禹锡的五七言古诗
    秋风引诗词赏析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
    刘禹锡:铁骨铮铮 宁折不弯
    做过朗州司马的刘禹锡其人及其诗歌成
    唐诗百话·刘禹锡:绝句二首
    唐诗百话·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秋词诗词赏析
    刘禹锡蜀先主庙欣赏 鉴赏
    竹枝诗词赏析
    杨柳枝诗词赏析
    刘禹锡:功利存乎民心
    春词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词赏析
    始闻秋风诗词赏析
    竹枝词诗词赏析
    杨柳枝诗词赏析
    刘禹锡 堤上行三首欣赏 鉴赏
    秋词 诗词赏析
    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诗词赏析
    刘禹锡生平
    竹枝 诗词赏析
    竹枝 诗词 赏析
    淮阴行诗词赏析
    浪淘沙诗词赏析
    浪淘沙 诗词赏析
    浪淘沙 诗词 赏析
    玄都观桃花诗词赏析
    蜀先主庙诗词赏析
    石头城诗词赏析
    堤上行三首诗词赏析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诗词赏析
    与歌者米嘉荣诗词赏析
    望夫石诗词赏析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诗词赏析
    金陵五题·台城诗词赏析
    乌衣巷诗词赏析
    再游玄都观诗词赏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