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鸣生 >> 正文

 

李鸣生

阶段的李鸣生。
 四、李鸣生与“航天文学”
  1989年夏季的一天,李鸣生接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虽然这是一份迟到的入学通知书,但能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已过了“而立”之年的他依然十分高兴,信心十足。一个学期后,他把长篇报告文学作为创作的主攻方向,而探索“航天文学”则作为他创作上的一个突破口。于是,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球村》便列为他“航天文学”的第一部。
  1989年冬,李鸣生利用课余时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顶着漫天的风雪在北京开始了《走出地球村》的艰难采访,并开始了对如何突破中国科技题材写作的思考。
  前后历时六年,李鸣生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采访、写作、审查、出版中遇到的麻烦,终于完成了他洋洋洒洒100万言的系列长篇报告文学——“航天四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圆了他的“航天文学”之梦。
  这巨大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转载、广播、拍电视,获得多种奖项,各种媒体也陆续发表文章。《飞向太空港》被誉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力作”,“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自身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的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小说选刊》主编、著名评论家冯立三)。“《走出地球村》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高视角、大视野、多方位、全景式的长篇报告文学。……在我国当前乃至整个当代报告文学创作中,也是独具价值、独具地位、独具光彩的佳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评论家李昕)。“航天四部曲”“无论在其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已经具备了史诗的品格。”(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
  有必要提及的一点是,李鸣生“航天四部曲”的采访和写作,并非是某个部门的组织行为,而完全是他个人的一种自觉的创作行动。其采访经费、采访线索等,全靠他自行解决。而且,李鸣生是业余写作,其中之酸甜苦辣,艰难曲折,可想而知。当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采访他为什么要以笔为旗,坚持书写“航天文学”时,他这样回答说:
  简单说来,“航天文学”不是谁要我写,而是我要写。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当兵就在发射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发射场,与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有了一种血肉关系,因而我获得了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特别是我多次亲眼目睹了火箭腾飞时那最辉煌的一瞬间。后来我又接触了大量的航天专家,这样就与中国的航天人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有了一种所谓“责任”的东西,不写,就像欠了他们一笔债似的,使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写;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过去的文学作品一向表现的都是人类创造陆地文明的历史,可从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用我的话说,人类开始了创造空间文明的历史,文学对此自然应该有所表现。否则,是文学的失职。所以我想,在中国的文学花园里,应该有“航天文学”这朵小小的奇葩。这至少可以在题材上为我们的文学辟出一块新的风景。此时的李鸣生,是文学星空中一飞冲天的李鸣生。
  五、李鸣生与《中国863》
  李鸣生能在1990年之后的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其中一届为鲁迅文学奖),凭借自己的三部长篇连续三次捧走奖杯,从而实现“三连冠”,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无论是靠运气也罢,还是凭作品的实力也罢,恐怕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然而,这一切对李鸣生来说,似乎才刚刚开始。“航天四部曲”为他带来了声誉,但同时也为他下一步的创作造成了难度。李鸣生能为我们再造出新的风景吗?李鸣生再一次让我们惊喜了。
  此时,我的案头放着刚刚出版的《北京文学》第四期,刊登在头条位置的,是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中国863》。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中国高科技领域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科学家参与市场竞争、征战世界的长篇报告文学。在这部书里,李鸣生已不再局限于航天领域(本来可以写他最熟悉的航天领域,可对这一最省力的领域他却硬是只字不写),而是站在历史、时代和国家的高度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气魄来审视和观照他并不十分熟悉的中国高科技的众多领域,着力塑造了一批新型的中国科学家的形象,为中国科学家们书写了一部精神传记史。
  说实话,当李鸣生把这部近17万字的长篇交到我手上时,我并非毫无踌躇——它的篇幅几乎是我们整本刊物的容量啊!但当我一口气读完时,一个决心也同时下了:拿出如此大的篇幅发表这部作品,值得!而且,推出同期评论、作家访谈。这在《北京文学》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纯粹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请李鸣生对稿子作了尽可能的压缩。此时,李鸣生又一次表现出了为他人着想,宽容、负责的可贵品质,于是,我们又有了一次愉快的合作。
  未经删节的25万多字的《中国863》很快也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书了。刚刚问世的《中国863》很快被行家们看好,并受到各界的重视。评论家李炳银说,“李鸣生的《中国863》,是在报告文学创作缺乏生机、成果稀微的时候出现的一部优秀之作。它的出现,无论对李鸣生个人还是对当前整个报告文学创作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收获。”评论家周政保说,“《中国863》在高视野的人事叙述及精神展现中给人留下的真实感或现实感,是对现代报告文学特质的一种接近。”评论家傅书华说,“读《中国863》,让我时时感受到作品对新时期以来前两次报告文学高潮的借鉴与超越,感受到报告文学正在进一步走向自觉,走向成熟。”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文学导师和四位研究生,还对《中国863》进行了专门的研读,并分别写出了评论文章,称“《中国863》是报告文学的新突破”,“是一部留给历史、留给未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的书,更是一部写给现实、写给时下的警世醒民之作!”
  无疑,这是一个重大题材。但让李鸣生费解的是,如此一个前所未有的、事关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科技计划在中国已经轰轰烈烈地实施了11年,至今却没有一个人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于是,李鸣生少年时“天下舍我其谁”的劲头又犯了,硬着头皮也来啃这块难啃的骨头!采访和写作《中国863》,用了李鸣生一年的时间,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位作家肯为一篇作品如此不辞劳苦。这是李鸣生所以为李鸣生的超凡之处。如果像他这种写作态度的人再多一点,也许我们就用不着常常感叹报告文学以致整个文学的孱弱了!

 六、李鸣生与《国家大事》
  在我所知的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作家中,李鸣生是个思想敏锐、思维超前的人。或许是他从小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缘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超群的忧患意识早已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并通过他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将他要表达的思想传导给广大读者,从而引发人们对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种种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鸣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李鸣生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