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鸣生 >> 正文

 

用心灵贴近家乡受伤的土地——访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

曾祥书
  “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作家最宝贵的是良知与责任。面对灾难,投身于大地震的现场,感受生命,感受死亡,感受废墟,感受苦难,义不容辞,理所当然。”这是李鸣生5月19日在赴灾区采访出征仪式上作为作家代表的发言,也是他近30年的创作体悟与心灵反观。 
  李鸣生是新时期以来很具创作特色的报告文学家之一,他惯写国家大事,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忧患和关爱之情,呈现出一种抒写天地人心的浩然大气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正在进行“航天系列”第6部创作的李鸣生望着电视上面上四处倒塌的房屋、一片狼藉的废墟,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情绪,给中国作协领导打电话,要求到灾区采访。在出征的头天晚上,不少记者采访时向他提出同一问题:“你一个写‘天’的作家,怎么突然间转到了写‘地’?”李鸣生说:“面对灾难,作家不应缺席;面对死亡,文学不能沉默!第一,四川是我的故乡;第二,我是军人;第三,我是作家。这三点决定了我必须去。但我去灾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写稿,而是一种良知的驱使、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的需要。” 
  李鸣生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采访了10天,其他人返回北京后,他又一个人留在灾区采访了8天。他先后奔走在北川、汶川、什邡、绵竹、绵阳、安县、彭州、江油、平武、都江堰等主要灾区,深入部队和学校以及成都儿童医院、成都精神病医院等地,总行程达7000多公里,先后采访了数百人,录音120多个小时,笔记30多万字,拍照5000余张。他有时住在帐篷,有时睡在车上,连日的劳累加之通夜失眠导致他神经衰弱症复发。但他还是坚持着,希望自己的心再贴近废墟一些,采访再扎实、再真实一些。 
  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上来回奔波采访,需要耐力、坚毅、执著,更需要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李鸣生说:“军人也是人,也有害怕的时候。在北川中学采访那天,废墟里弥漫着腐尸和消毒水交织的气味,太阳一蒸,汗水、泪水、药水混合在一起,熏得睁不开眼。我以为自己会瞎,心里一阵害怕。后来用纸巾擦洗后,才慢慢睁开。”在蓥华镇采访时,四五台推土机正在运作。铲车铲动的一刹那,李鸣生冲进废墟,冒着被推土机卷没的危险,辗转腾挪,拍下摄影记者也没拍到的照片。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冒险时,李鸣生说:“今天是血淋淋的废墟,明天就变成干干净净的平地。这些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转瞬即逝,如果不及时抓拍下来,我担心不久的一天,我们会失去对废墟和灾难的记忆。”5月25日,他在红白镇采访返回途中遭遇6.4级余震,由于山路颠簸,当时没有感到有余震,当车子即将开出山区进入公路时,一辆车突然横冲过来,差一点就与之相撞。他第二次去绵阳,正是堰塞湖危急之际,由于下着大雨,加上着急,他驾乘的一辆“奔腾”撞在了路边的石柱上。 
  如果说,上述几次都是有惊无险,那么,5月31日,李鸣生则与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一天,邱光华驾驶的直升机不幸遇难,而李鸣生差一点就登上那架直升机。那天,他正在机场采访成都军区陆航二团团长余志荣,原本打算跟随邱光华的直升机进灾区,后决定第二天走。这个决定让他死里逃生。他说:“那天中午,我站在塔台上,目送着邱光华的飞机起飞。没想到,再也没见他回来!在国家利益面前,军人的命运注定就是牺牲。这是军人的宿命,也是军人的荣耀!” 
  在灾区采访的日日夜夜,太多的事打动了李鸣生。尤其难忘的是在新建小学废墟前度过的“六一”儿童节。“新建小学680多个学生,死了300多个。儿童节那天,800多名家长聚在废墟前,在原本欢快的节日里,捧着孩子的遗像,烧纸、上香。”面对如此悲戚的场面,李鸣生泪流满面。“这是我留泪最多的一次,连拍照都无法进行。这个儿童节太悲恸了,我永远无法忘记!” 
  每每看到废墟里一个个书包、玩具、作业本以及几乎没有抹上水泥的砖头,李鸣生总是难过不已。他从废墟里扒出许多作业本,封面上都写着一个个鲜活的名字,翻开,全是一道道红勾和一个个100分,“这些都是优秀的孩子啊!他们留下了作业本,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留下的作业题,谁来给出答案?”中央台和李鸣生作现场连线时,李鸣生谈到这里,哽咽了,致使节目一度中断。他还从废墟上扒出几本作业本带回北京,悄悄放在书架上,至今家人也不知道。 
  在灾区的采访每一天,都是李鸣生用心灵贴近废墟的每一天,灾区的一幕幕,让李鸣生伤感至极。他开始失眠,甚至呕吐。李鸣生说:“我感到我的心快碎了,我的精神快崩裂了。地震发生的那一幕幕,总是在我眼前闪烁不断。”于是,在离开灾区的头天下午,李鸣生不得不走进成都市精神病中心,求助心理专家。李鸣生说:“心理专家告诉我,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二级创伤,记者、作家、医生、救援者都会有这个现象。” 
  此次灾区采访,李鸣生体会颇多,他说:“在大自然面前,个体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人生追求崇高,追求不朽,追求轰轰烈烈,固然伟大、可敬。但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亲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地震摧毁了家园,摧毁了生命,伤残了身体,固然令人悲痛。但地震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摧残,远大于物资。汶川大地震伤害最重的是人群,人群中伤害最重的是儿童,儿童伤害最重的是心灵。有些孩子才几岁甚至几个月,就做了截肢手术,心里的创伤将陪伴他们一生。重建生活的家园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心灵的家园、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厦,同样重要,甚至尤为重要。”李鸣生回到北京后,依然和灾区保持着联系。他说,“身体回来了,魂好像还在那里,睡不着,做梦,难受,耳边一直回响着家长们的哭泣声。”他为《中国作家》撰写的《废墟上儿童节》,刚一发表,便获得好评。 
  目前李鸣生正赶写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长篇影像报告文学。李鸣生说:“这部书稿和我以往所有的写作不同,我必须坚守一种纯粹的写作动机,我必须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灾区的父老乡亲,对得起无数伤残的孩子,对得起那些永远埋葬在废墟下的亡灵!我将用镜头与文学相结合,用镜头定格真相,用文学留下思考,在报告文学的文本上做一次新的探索;同时我真心希望汶川大地震能改变我们生活和我们民族中的某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鸣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用心灵贴近家乡受伤的土地——访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