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图文]治水必躬亲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2、教师补充: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
(2)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
(3)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三、研读:
1、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 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 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3、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巩固:
1、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3、探究: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在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人?
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五、板书:

《治水必躬亲》学习指导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是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识记与积累
  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于掌故      意      有浅深      非相度不得其情
  非咨询不穷其致   亲劳胼胝    未尝索一钱    逸而

  2、对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是
  ①不可执一            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②于掌故            拘泥
  ③妄意              妄想
  ④地有高低           大概,表示猜测
  ⑤有浅深            水停聚的地方
  ⑥非相度不得其情         观察和测量
  ⑦非咨询不其致         经济条件差
  ⑧是以必得历山川        亲自
  ⑨亲劳胼胝            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⑩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    重量单位

  3、用停顿符号标出下面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②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③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4、请从下面一句话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治水必躬亲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