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设计 河北远程教育网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 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 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 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近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录音(幻灯片展示)。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初读小结,幻灯片展示: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文段分析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 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 5、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 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幻灯片展示): ⑴ 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⑵ 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⑶ 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他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⑷ 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⑸ 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3、意象与意境(幻灯片展示):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赏析郑愁予《北峰上》(幻灯片展示): 北峰上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 谷间,虹搁着 风吹动 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 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 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 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 且扶着百合当玉杯 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赏析:此诗的主体意象是“野百合”。第一节一起句,便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将“野百合”人格化。接下来,随着“虹”在山谷间的出现,随着风的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了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这就进一步使“野百合”女性化。到了第二节,作者旁涉笔墨,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第一节写的是“归家的路上”作者的所见,第二节诗的客观空间则易之为“邻舍”。而在这时,“野百合”也变成了顽童们嬉戏的“玉杯”了,诗末一句“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课后练习第三题。 3、选用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一、注音 田圃( ) 喑( ) 哑( ) 喧嚷( ) 襁( ) 褓( ) 二、仿写句子 例句: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啊 君不见,柳条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请根据划线部分仿写三句话: 。
。
。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试着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 。 【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一、注音 pǔ yīn yǎ rǎnɡ qiǎnɡ bǎo 二、仿写句子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例句如:“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啊”“小溪见我笑岔了道啊”等。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略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雨说,郑愁予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雨说》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