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
《雨说》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
二. 本周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习学生解读诗歌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 学习拟人化的手法。
(二)过程方法目标
1. 诵读感悟法。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 联想想像法。学习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的方法。
3. 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 探究学习法。借鉴诗歌鉴赏方法,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四. 知识分析:
《雨说》
1. 介绍现代诗的知识。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2. 介绍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3. 标题含义:
“说”字含义。不同于《马说》中的“说”字。
4. 研习课文
(1)积累字词:
田圃(pǔ) 禁锢(jìn 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诗作结构:
第一部分:(1节) 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部分:(2至9节) 春雨对孩子们的絮语。
(4)重点问题:
① 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②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③ 朗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④ 写作手法分析:
A. 细腻精巧的运笔
a.“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b.“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B. 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
相关知识:
1.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用典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进行评价。
2. 鉴赏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2)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不能写成翻译。
(4)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5)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6)掌握诗歌鉴赏中的风格、意境、用典。
【典型例题】
一. 赏析以下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北峰上
郑愁予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谷间,虹搁着/风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较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且扶着百合当玉环/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1. 此诗的主体意象是 。
2. 第一节一起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采用了 手法。
3. 如何看待第二节中作者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的作用。
4. 分析作者在诗作中流露出的感情。
二. 运用所学的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以下诗歌,并把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人教版《语文》第二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之一。
B. 第一句点明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颔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样哭鼻子。
2. 陶渊明《饮酒》(人教版《语文》第五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 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3.《关睢》(人教版《语文》第六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相会,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主人公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这两句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婚礼上唱的赞歌。
4. 李煜《相见欢》(人教版《语文》第二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 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5、李白《渡荆门送别》(人教版《语文》第三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 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答案:
一.
1.“野百合” 2. 拟人化
3. 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
4. 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二.
1. C 2. A 3. A 4. D 5. C
【模拟试题】
一.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试题答案】
一.
1.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
1.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 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
1.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