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郭沫若先生的《石榴》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的抒情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于自然万物,通过具体细致地描绘,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志趣和抱负表达出来。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学习本单元,以《石榴》一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领会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并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石榴》一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作者用形象生动,准确凝炼的语言对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含蓄地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石榴的外在形态美,到领会其内在精神美,从而深入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难点,即作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训练下,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都比较强,这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同时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热衷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外部信息,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强,这也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主题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文本的解读大多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来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在研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意图:
围绕“托物言志”这一主题,我把本课的课型定为“表现手法鉴赏课”,由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指导同学们阅读《主题丛书》中的部分篇章。第二课时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来解读《石榴》,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厚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同时,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由课内带动课外,通过报刊、网络、媒体等渠道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多途径、全方位的引发学生对主题学习的兴趣,充实学生的文学世界,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学阅读课
推荐阅读篇目,提出阅读要求:1.推荐《主题丛书》“枝叶关情”中的十篇文章进行分层次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全部阅读十篇文章,中等同学阅读六至八篇,能力较弱的同学至少阅读五篇。2.采用现代文阅读的三步法进行阅读:一读字词,整体感知;二读重点,圈点批注;三读难点,攻关解疑。3.围绕“托物言志”这一教学目标,提出阅读要求,为下节课更好的解读文本做好准备。一是“画出文中作者所咏之物特征的语句”,二是“思考:从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深入思考这些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对于第三个问题鼓励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以研究,其他同学不作要求。
阅读之后,各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疑难,筛选优秀成果,准备在下节课交流。除此之外,鼓励同学们在课下围绕主题自选阅读篇目,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上网阅读老师博客中的几篇文章,如《守望天使》、《爸爸的花儿开了》、《石榴红了》、《又是桃花盛开时》、《好一朵茉莉花》等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如此设计,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分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感悟力和阅读探究能力进行分层次阅读。2.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完老师所推荐的篇目之外,同学们也可围绕主题自选篇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目标阅读策略。主题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休闲式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之上,主题学习阅读的目的性应该是明确的。4.自我阅读反馈策略。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产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之后,以圈点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到一种强化,进而生成一种群体性的个性化感悟。
第二课时:阅读鉴赏课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搜集与石榴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组内交流,丰富对石榴的认识。也可将图片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加深同学们对石榴的形象认识。(因为教授此课时正值春节过后,若有石榴实物展示会更好。)
(一)、导入:由校园中的八棵石榴树引入话题,让同学们口头描绘一下石榴的特征,简单谈谈对陪伴自己成长的石榴树怀有怎样的情感,很自然的引入对文本的学习。这样导入,既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又直奔主题,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思想感情。
(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对石榴进行了描绘,找出表现其特征的语句,谈谈作者对石榴的感情。(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设计原则:本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在初步朗读中通过圈点勾划标志性语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但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初步解读,同学们会仅仅停留在“喜爱、赞美”等浅层次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教师从品析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去。
2.品析语言,深入探究思想内涵。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在小组之内进行交流。在此个性解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来深入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描写枝叶时,应抓住“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在描写花朵时,应抓住“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夏季的心脏”、“奇迹”、“匀称”、“红玛瑙”、“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等语句;以及在描写果实时,抓住“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词语。(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品读这些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围绕石榴的外在形态美生发出对其内在精神美的个性解读。例如:有的同学从石榴身上体悟到“火一般的热情”,有的体悟到“旺盛的斗志”,有的体悟到“勃发的生命”,有的体悟到“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等等,这都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此时我适当的补充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同学们更深入的体会在那个特定时代郭沫若所赋予石榴的特殊情感。领悟力极强的张春潍同学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解读:“作者所歌颂的夏天,分明是华夏之天,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天;那‘夏天的心脏’分明是优秀的华夏儿女——中国共产党人。”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大家对“夏天的心脏”这一词语有了各种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课堂效果的生成正是我所想要的。此时再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作者依托石榴这一具体事物,将自己的情感、志向、抱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很完美的结合起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三)、引进读本,解读文本。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我引导他们用自学阅读课中的阅读体验,来印证这一表现手法的特点。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其实在上节自学阅读课中大家读过的文章都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并通过关键语句找出了各篇文章中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是,在谈到茹志娟的《樟树赞》一文时,吴亮君小组仅仅说出了作者对樟树的赞美之情,但却没能深入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樟树的优点赞颂宋庆龄女士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此时我引导同学们运用学习〈石榴〉时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结合宋庆龄女士的有关事迹,以及文中描写樟树的语句,找出物与人之间的关联,深入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既然是作者通过所托之物在喻人,那还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吗?”显然,同学们把“志”的概念理解的过于狭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引导同学们阅读了《闲读梧桐》一文,深入体会这篇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散文。引导大家注意,其实三篇文章都是作者依托具体的事物,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托物抒情、托物喻人、托物寓理,这是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三种不同形式。而此知识点的恰当补充,及时解除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通过读本对所学文本的更深层次的解读。(此环节要特别注意掌控各小组发言的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
设计原则:此环节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来解读《石榴》,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厚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当然在解读过程中,还要本着以课本为主,读本为辅的原则,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选取时令水果(如圣女果、桔子、橙子、草莓等),分发给各小组,通过实物展示,让同学们观其形,赏其色,品其味,写一段托物抒情的话,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并寄寓自己的情感。
设计原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堂小练笔,由学生的阅读体验最终落实到提高写作水平上来。通过实物展示,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及感悟,鼓励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枝枝叶叶总关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真正能够做到“用心品味,生活本来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