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起分承的紧凑而又简短的句子之后,作者即以“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一句,舒展地收束了第二段。
第三段以一个“最”字,由上一段对石榴的枝干和叶片的描写,简洁地过渡到了对石榴花的描写。几乎与这个“最”字异曲而同工的是,第四段又是以一个包孕量非常大的“单”字开头的句子:“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这一个“单”字不仅使文意又翻进了一层,而且还兼备了“其他的就不用说了”的弦外之音,语言经济而实惠。
第五段写石榴从花到果的变化,对此“妙幻的演艺”,作者的设喻古朴典雅:“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在这一喻式中,作者使用的三个喻体:“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罍 ”,由于下文将要对其进行否定的论述,所以这里只肯定其古朴与典雅而已。
第六段仍写石榴果,却手法一换,以一个疑问句翻新文意:“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这一段,作者逼真地写出了秋天石榴成熟且饱绽后裂开缝隙,露出一排“透明光嫩”的石榴籽儿时的状态。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情趣横生,而全文对石榴刚健秀丽乐观向上的特征的描写,也至此告终。
本来,文章是可以在这个地方收束的,但作者却意犹未尽地又悠悠地缀了三段。
全文第七段的第一句:“我本来就喜欢夏天”,风云突变,看似离题突远,实则是作者笔法上的一种腾挪,不仅可和全文的第一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遥相呼应,显示了作者敏锐的结构感,而且又以这一段最后一句:“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将文笔扳回了正题,呼应了第三段中“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一句,使这一句话有呼且有应,有应于是不孤,文意因此也富赡丰满。
一般地说,在这个地方收住全文,已是全无不可了,但是作者却仍觉得意不能尽,他于是就又腾挪了一笔,这便是全文的第八段:“有朋友从昆明来,说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这儿,应该结束了吧,可是还不,还有第九段。这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但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可以说是一句神来之笔!这句话看似漫不经心,但它轻轻道来,却将全文七八百字一笔收尽了。 郭沫若 先生真不愧为一代大师,他的这一句话,天真,随缘,自然,因而也妥贴,灵动,它是杨柳枝,却又能力敌钢刀。
小结后三段,我们不得不为 郭沫若 先生轻盈灵动的才思所折服。《石榴》全文一共才七八百个字,一共才有小小的九个自然段,但是作者却能于方寸咫尺之地翻转腾越、游刃有余地大施其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之绝技,引人入胜,回味不已,作者横溢的才华,漾漾乎纸上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亦无完文,郭沫若的《石榴》尽管十分地优美和成功,但如果仔细推敲,不当或者值得商榷之处,也还是存在的,据我的管见陋识,白壁之微瑕有二焉,请指示 诸 君。
瑕之一,为三个不当的喻体;瑕之二,为几个安排不当的段落。
先言其一。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一句分别用“红玛瑙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罍”为喻体来比喻石榴外形变化的三个阶段,其中,“红玛瑙的花瓶儿”,我们尚可勉强想象得出其色彩、形状,而对“希腊式的安普刺”,即使读了注解:“是英文ampulla的音译,即一种尖底的胆瓶。”我们对它的感知也是一片茫然:这个东西究为何物?色彩如何?形状如何?为什么可以用来比喻石榴?对这些,我们是不得而知,对“中国式的金罍”,我们大家也是同样不曾得见,即使读了作者的文中自注:“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我们还是不得其准确的形色物状而可知。每读至此,我们就搞不清作者是在用这几样东西比喻着石榴呢?还是在用石榴来比喻着这几样古董?他这是不是违反了比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以其常感,喻其非常感呢?
一些语言感觉敏锐的语 文 老师,对这三个不当的喻体,不得已,只好解释为“古奥”、“不太通俗”。事实上,“不太通俗”的词语,在《石榴》中确实不少,如“奇崛”“陆离”、“演艺”、“潜溢”等。如果要通俗,作者完全是可以换一个其它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的,但是,这三个喻体,却是无法用另外的词语来做同样所指的表达的,要换,要使之通俗,只能换成另外的一个喻体,即把古奥的喻体换成鲜活的家常的喻体。所以,这三个不当的喻体就不是什么语言的通俗与不通俗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即一般的读者来说,这样“高贵”的比喻,也太有挥金如土、弃玉如瓦的“贵族风度”了。
次言其二。
郭沫若的《石榴》全文共九段。每一段的字数,除第九段是一句话外,大致都相等,这字数大致相等的八个段落一口气排列下来,在视觉上即在文章的外部形状上,既不美观,又缺少节奏变化,在内容上,也是分割太多,七零八落,倘不是作者关联有方,则最容易失于如沙之散落,倘不是作者的文笔气韵通畅,则此文将立马成为乱珠一堆,所以我认为,文中第4、第5、第6三个自然段完全可以不分,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大段,因为在内容上,这三段都写的是石榴的外形,在形式上,前三段小,后三段也小,中间的三段如能合而为一为大。
1、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理解课文的陈述次序,学习课文的描述的法子。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味一种瓜果写一段话。
.能正确、流利、有情感的诵读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诵读练习,让门生在读中认识石榴的生长进程及特色。
.引诱门生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惟情感是本课的难点。此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察看法子,应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瓜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3、教学时候: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激起兴致
、板书课题:石榴(读好课题)
问:同砚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认识,谁来讲1说
、简介石榴。
2、自学指点:
要求:一.听老师范读课文,思索每一个自然段写了甚么?
二.门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重字形。
3、自学搜检。
.重音要读准:
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子儿 玛瑙 拨开 剥开 甜津津
.指名诵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说了甚么,课文按甚么次序写的?
.依据门生回答板书: 春季叶 炎天花 秋季果
、搜检诵读:选择你喜好的一段读给人人听。(读完评价,改正)
、再次读课文,细细品读。
4、写字指点。
重点是“讯、甜”两字。“讯”的右侧第一笔是横折斜钩,第二笔是短横,第三笔是竖。
5、写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