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教学内容: 《端午日》 二. 重点、难点: 1. 了解湘西一带端午日的民俗民风,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象能力。 3. 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准确生动、简练朴质的语言,学习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 4. 让学生明白“力量是从团结来”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1. 作者简介 (1)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出生于风景如画的湘西凤凰县。小学毕业后14岁就按照当地风俗到地方当兵,先后当过文书、班长等职位。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年独自到北京,读书不成,开始写作。他少年流浪,后名声大起,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成为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阿黑小史》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他写作的时候,几乎不带有政治观念,看重的仅仅是不同的地域文明。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在当时就与众不同,他的作品使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2)季羡林先生忆沈从文 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他完全是自学成家。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那样的大作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人了解的土地。 …… 就在这一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解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一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雅,并不优美。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在达官贵人、高等华人眼中,这简直非常可笑,非常可鄙。可是,我欣赏的却正是这一种劲头。我自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土包子”,虽然同那一些只会吃西餐、穿西装、半句洋话也不会讲偏又自认为是“洋包子”的人比起来,我并不觉得低他们一等。不是有一些人也认为沈先生是“土包子”吗? 选自《悼念沈从文先生》 2. 关于端午节 (1)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腾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除灾疫,去毒虫。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2)所谓“龙舟”,是指将船身制作成龙头龙尾的形状,中或搭有彩棚,船中前后都竖有绘上龙形图案的旗帜。船手持桨坐两侧,船头有鼓手。竞渡时,船手随鼓声节奏,合力划桨。其时江面上会出现龙舟一片,你争我赶,蔚为壮观,成为各地端午的一大盛景。 (3)关于端午节的诗 甲、
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漂叉。 烧酒醉来无物解,平桥脚下买枇杷。(pí pá)
乙、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丙、
观竞渡 (唐)储光羲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水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青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二. 本课字词 (一)字 1. 给汉字注音 峒(dòng) 蘸(zhàn) 擂(léi) 鹳(guàn) 泅(qiú) 2. 辨字形(注音组词) 燥zào:干燥 戍shù:戍边,卫戍区 躁zào:急躁 戎róng:戎马生涯,弃笔从戎 澡zǎo:洗澡 戊wù:戊戌 噪zào:噪音 戌xū:戊戌 3. 多音字 shù数学 数 shǔshù数数 shuò数见不鲜,lǚ屡见不鲜 (二)词语解释 莫不:没有不。 雄黄:一种矿物,成分是硫化砷shēn,橘黄色,有光泽。 伶俐:灵活。 呐nà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拘jū:不论。 好hào事:喜好,这里是热心做事。 好hǎo事:好的事情。 三.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乐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四. 结构分析 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是顺叙,即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第一段,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是全文的重点,主要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和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 交代了当地端午日的习俗后,介绍了划船的地段和终点,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作了铺垫。“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了酒画了个王字”,既显示了过节的喜庆气氛,又展示了民风的淳朴,并显出虎虎有生气。“上午11点左右,全茶峒的人就吃了午饭……莫不倒锁了门”,真是迫不及待,全家出动,家家如此。“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上层人物也不例外,大家同庆端阳,真正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三个“莫不”,活画出湘西民风、民俗的特点。 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制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表明准备充分,一点也不马虎。“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赛龙船时,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龙船场面的热烈气氛。“梁红玉老鹳guàn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催人遐思那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激烈战斗场面,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气氛同样热烈感人。 第二段,记叙赛龙舟后人们水中追、捕鸭子的情景。 首先,交代了放鸭河中的目的是“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接着“绿头长颈……,颈脖上缚起了红布条子……”,色彩鲜艳,很好地突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最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热烈、欢腾的嬉戏场面:“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这不亚于龙舟竞渡的激烈程度。 第三段,点明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毕。 表明节日欢乐时间久,而且使读者欣笑着掩卷遐思。是呀,读到“人和鸭子的竞赛”时,谁能不暗自发笑呢? 综上所述,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五. 阅读讨论 1. 端午节的民俗可写的很多,有的为什么课文没有提及? 如:
端阳诗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