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萍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3、领会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2、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前两天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学生:春节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刚才大家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学生:纪念 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谁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学生: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插艾叶)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到湘西过一次端午节,看看那里的习俗和我们了解的是否一样?
(板书课题:端午日)
二、导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听配乐朗读磁带。
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学生: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 画王、吃鱼吃肉、看划船、赛龙舟、追鸭子)
2、 速读课文,了解作品
问: 文章共写了几个场面,线索是什么,依照什么顺序安排材料?
明确: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写了三个场面:争看划船----龙舟竞渡----竞追鸭子。
3、 小组活动,一起学习竞追鸭子的场面
a、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
b、参与追鸭的人员。
C、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
D、文中用了哪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句子,加入你的情感理解。
三、深入学习,模拟采访
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学习争看划船和龙舟竞渡的场面。
方法: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现场采访, 一部分扮演记者来到湖南采访端午习俗,一部分扮演当地老百姓、划船的小伙子。
要求:认真研读课文,仔细揣摩人们当时的心情,提问要恰当,回答要贴切。
四、读写结合
问:刚才的几位记者都问到了关于赛龙舟的情况, 我想问一下,赛龙舟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使得这场面扣人心弦的?
总结: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不管是对划船小伙子动作的传神描写,也不管是对岸上人们的细致刻 画,都是为了写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渲染了端午日湘西人民赛龙舟的欢快情景,从人们吃过饭竞相来到河边写起,用了三个“莫不”写出了人们观看的热情极高(这是从侧面渲染);之后写竞舟,又着重写了划船的人及其精神风貌(这是从正面描写),让读者如历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可见在场面写作中要调用多种感觉器官,要立足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感知事物,既要如实的写当时的场景(比如:赛龙舟的场面),也要运用联想想象从侧面烘托(如使人想起 梁红玉),还要借助修辞手法美化语言才可以把场面细腻传神地描写出来。
下面进行一项小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细腻传神。
方法:当堂写作,读有代表性的习作,学生评价。
五、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查找湖南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
板书设计
端 午 日
沈从文
争看划船
龙舟竞渡
竞追鸭子
教学后记:
本文属于苏教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的要求是民俗风情的了解,但是由于最近几年 国外节日的侵袭,学生们的传统节日观念日益削弱,为了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民族节日的接力棒很好地传递下去, 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并过好传统节日。针对此,可以倡议学生在不同的节日到来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可以在来年端午节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包粽子,品粽子,话粽子,关于粽子的传说,关于端午的传说、诗歌等。鉴于文章处于中秋节、重阳节之际讲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过好中秋节,过有意义的重阳节、春节等。
课文教学中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活跃了课堂,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思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课文的难点:正面侧面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就在学生的采访中显露出来,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写作的妙处,再趁热打铁加强语段的扩展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一堂课寓学于乐,再有资料的展示,都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