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日》教案
|
曹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详细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难点:场面描写中的不同方法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吗?(春节、端午、中秋) 师:现在,仔细听这首民谣描述的是其中哪个节日?“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PPT放映) 师:很好,这首流传于我们附近的民谣讲的就是端午节,其实老师做了点手脚,完整的应该在最前面加上两句:“五月五,是端午”(PPT放映) 师:其实啊,各个地方庆祝端午的风俗都不一样,大家知道湖南湘西人民又是怎样来庆祝端午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体验一下那里端午的节日氛围。 (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2,了解作家,检查预习 师:昨天让同学们回去预习的课文,现在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沈从文跟他的代表作《边城》?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师:很好,老师再补充一下,…………(对照学生回答再作相应补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疏通字词,对茶峒人在这一天的习俗有个大致的映像。 【PPT放映:蘸(zhàn)酒 峒(dòng) 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shù(戍)军 一律(lǜ)】 师:看来大家都读完了,我们检查一下字词(叫学生起来读)。很好,看来大家预习工作做得很好。我们回到课文,相信刚刚一遍默读已经带来了浓郁的湘西端午气氛,我们就跟着沈从文先生,在他的导游下近距离见识一下,好不好?大声朗读课文,分别用多个三字词组概括出文中提到的活动,并且整体感知一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读的时候用笔圈出表示时间的关键字词和短语。 (补充回答并板书: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看划船,赛龙舟,捉鸭子;上午11点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时间顺序) 4,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师:上面,我们只是当了回游客看到了湘西茶峒人过端午的情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画面,做一回幸福的茶峒人。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文章朗诵,(或者听老师读课文)在那里,同学们看到了哪几个画面,你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兴趣的又是哪个画面? (板书:争看划船,龙舟竞渡,竞赶鸭子)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端午日》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端午日 |
下一篇文章: 《端午日》备课琐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