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燕卿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加之今天大部分孩子生活条件和作品中叙述的年代有着天壤之别,如何把文中的那份情传递给学生?如何把“母亲”的质朴伟大、“我”的懂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教学时我是采用以下的做法的: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但尽管我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再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学生读得还不够多,因而学生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4、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但在仍没有足够深入的前提,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课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消化。由于过于以生为主,我的感情激发不到位,过于“含蓄”,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学生的自主发现为主,我则以辅助为主。
以上教学的不足之处,是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所要努力改善的方面,我将一如既往的继续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