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名著 >> 堂吉诃德 >> 正文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解读

10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课文说明
    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于十七世纪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小说主要情节是:一个穷乡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改名堂吉诃德,找了个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出门游侠,妄想创建骑士的丰功伟绩,一路上闹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狼狈回家死去。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最初动机,是模仿骑士文学以讽刺流行一时的内容荒诞的骑士传奇。但作者在描写堂吉诃德出外游侠的过程中,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人物,已成为西方古典文学中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给予《堂吉诃德》很高的评价,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论战中嘲笑和揶揄他们的对手。堂吉诃德已经成为典型人物,是西方文学创作里和哈姆雷特、浮士德等并称的杰出典型。因此,这部小说已成为欧洲最早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中堂吉诃德的籍贯在拉•曼却的一个村上。他经济地位低下,朋友不多,生活单调而无聊。但他对骑士小说有超乎寻常的爱  好,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以致忽略了管理家产。并且变卖地产去买书,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他有自己最欣赏的名作家,欣赏他的语言。他还对骑士小说中的情节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还想自己动手去续写未完成的情节。和周围的人谈话他也离不开骑士小说,经常争论谁是最杰出的骑士。由于他沉浸在骑士小说中,少睡觉,多读书,以致脑汁枯竭,失去了理性,深信小说中荒唐的故事都是千真万确的,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信史。因此,他要付诸行动,变想象为现实。他要做游侠骑士,并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他做游侠骑士的目的也很明确:消灭一切暴行,承当种种艰险,将来功成业就,名传千古。一方面为自己扬名,一方面为国家效力。为了做骑士,他做了三件准备工作:第一件,准备了一套盔甲。这套盔甲是曾祖传下的,放在角落里没人理会,已经生锈发霉。第二件,准备了一匹马。它的马蹄子干裂,皮包瘦骨,毛病百出。但他自己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马,名人骑的骏马都比不上他这匹马。于是要给马取个又显赫又响亮的名字。经过反复思考、斟酌,他给自己的马取名“驽驿难得”。第三件,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意的名字。想了八天,取名‘‘堂吉诃德”。
    课文从堂吉诃德准备第二次出行写起,全文二十五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堂吉诃德游说桑丘做了自己的侍从,二人偷偷出行。这部分选自原作的第七章的后半部分。
    桑丘是个头脑简单的农夫,经不住堂吉诃德天花乱坠的劝诱和许愿,答应充当他的侍从。二人在一个晚上,既没有向自己家人告别,也没有让任何人看见就出行了。
    第二天早上,二人继续赶路,边走边谈,在读者看来像两个精神病人在谈话,在饼充饥,可是在他们自身却谈得兴致盎然。桑丘要官、要权;堂吉诃德许以官与权,并且鼓励他要当大官。真真是痴人说梦。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主仆二人的对话,反映堂吉诃德与桑丘脱离现实的野心和想入非非的特点。
    第二部分(1l~25段)写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这部分选自原著的第八章。以堂吉诃德为中心,作者层次鲜明地写了与风车作战的情景与场面。
    首先是发现风车,准备战斗。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看成是大得出奇的巨人,准备前去交手。他的目的是:得了胜利品,可以发财;消灭地球上的坏东西,可以为上帝立大功。虽然桑丘•潘沙再三劝阻,再三言明不是什么巨人,而是风车;但堂吉诃德就是不信,非要与风车决一死战。
    然后是冲向风车,与风车作战。已经失去理智和正确判断能力的堂吉诃德既听不见桑丘的叫喊,跑近了也没有看清是什么东西,径直冲向风车。他在虔诚地祷告一番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正在旋转的风车将长枪进做几段,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诃德翻滚在地,狼狈不堪。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自己不堪一击。这里描写堂吉诃德和风车的动词很生动直观地将战斗场面反映出来。
    最后是总结战斗,寻找新的战机。已经遭到重创的堂吉诃德对自己的失败仍然振振有词,认为“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认为是法师把巨人变成了风车,使他失去了胜利的光荣。而且坚信“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在桑丘的搀扶下,堂吉诃德重又骑上马,向峡口的大道前去。为什么向那里去呢?因为堂吉诃德认为在那里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这部分通过人与风车大战的描写,进一步反映堂吉诃德失去理智后的滑稽可笑。
    堂吉诃德脱离社会现实,耽于幻想,认为自己可以征服海岛或
王国,向桑丘许下封他为总督或附庸国国王的宏愿,并且做出了与风车打仗这样可笑的事情,表现了他失去理性的固执与疯狂,使我们曲折地认识到骑士社会的本质。在人物形象的刻上,作者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如描写与桑丘的对话,描写与风车搏斗的情景等。
关于“想一想  做一做”
    一、课文中堂吉诃德做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题意图:课文虽然节选自原著的不同章节,但内容是相连的。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课文中的堂吉诃德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准备出行,包括游说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侍从;变卖典当家产筹集款项;准备圆盾、头盔等物品。第二件是大战风车。从中可以看出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社会现实,耽于幻想的人,他受当时骑士文学的影响,具有失去理智的固执与疯狂。
    二、体会课文中人物语言的特点,将课文改编成喜剧小品,并在班里表演。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主题思想。通过改编和表演,认识堂吉诃德语言疯疯癫癫的特点。
    三、课外阅读《堂吉诃德》,同学之间交流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设题意图:教材所节选仅是豹之一斑。通过此题引导学生热爱文学,走进名著,比较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世界文学宝库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
教学建议
    一、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第二部分,通过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分析他受骑士小说影响之深。
    二、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老师可以找来原著,在课堂上朗读相关或精彩章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主人公堂吉诃德的了解。
有关资料
一、赏析文章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1616)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诗人。1547年10月9日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祖父胡安•德•塞万提斯,是个破落贵族,当过律师。父亲罗德里戈是个潦倒终生的外科医生,长年在瓦利阿多里德、马德里、塞维利亚等地行医。塞万提斯本人由于家贫,只上过中学,以后跟着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569年充当胡里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侍从,前往意大利,游历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兰等地,并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1570年从军,1571年10月7日,参加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多海战,英勇冲上战舰,身负重伤,左手致残。1572年4月伤愈,重返军队。10月又参加纳瓦里诺海战和占领突尼斯的战役。1573年,随军驻防那不勒斯。1575年6月,携带统帅和总督的保荐信同弟弟罗德里戈一道回国。船至马赛海面,遇到土耳其海盗袭击,被掳至阿尔及尔。由于兄弟二人身带重要信件,海盗们便索取高额赎金。但是,塞万提斯家里经济拮据,无力拿出全部赎金,只好先赎出罗德里戈。1580年5月,神甫胡安•希尔和安东尼奥•德•贝里亚前往阿尔及尔营救俘虏,塞万提斯才得以回国。从1582年开始,塞万提斯陆续写了几个剧本。1584年写出悲剧《努曼西亚》和田园牧歌小说《伽拉苔亚》第一卷。1585年6月13日,父亲病故,家境更加贫困。塞万提斯于1587年上书国王请求差务,结果被委派到无敌舰队上担任军需。他在负责采购粮油工作中,受乡绅诬陷,1593年被控非法征收谷物而入狱。获释后,曾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未果。直至1603年始脱离税吏工作。在这十余年间,他往返跋涉于城乡之间,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1602年,塞万提斯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3年,他迁至瓦利阿多里德的下等公寓,那里楼下是酒馆,楼上是妓院。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完成了《堂吉诃德》的上卷。1605年,该书在卡斯蒂利亚出版。一年之内,再版六次。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街谈巷议,到处传诵这本书。然而作者贫困如故,且屡遭不幸:1605年6月27日,公寓门前有人被刺,塞万提斯涉嫌下狱。1611年8月,他又为女儿陪嫁事被控告,出庭受审。同年,法院又责令他偿还当税吏时所欠公款。不久,妻子去世。塞万提斯仍然顽强地坚持文学创作。1613年,他相继完成长诗《帕尔纳所斯游记》和《训诫小说集》,并继续《堂吉诃德》的下卷写作工作。与此同时,有人化名阿隆索•费尔南德斯•阿维利亚纳达,发表了《堂吉诃德》下卷的伪作。塞万提斯赶忙加快写作速度。1615年,《堂吉诃德》下卷问世。1615年4月19日,他虽然已经卧病在床,还是写完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的献词。4月23日,塞万提斯因水肿病在马德里逝世。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拉•曼却》,上卷叙述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走火入魔,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他拼凑了一副破盔烂甲,改名为堂吉诃德,骑上一匹叫做驽驿难得的瘦马,物色了一个挤奶的姑娘作为意中人,决心终生为她效劳。他第一次单枪匹马外出,受伤而归。第二次找了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一同出游。由于他头脑中充满了骑士奇遇,竟把风车当做巨人,把旅店当做城堡,把羊群当做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做受迫害的骑士,把赶路的贵妇人当做落难的公主,把皮酒袋当做巨人,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但他仍然执迷不悟,直至几乎丧命,才被人救护回家。下卷叙述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第三次出游。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为了医治堂吉诃德的精神病,故意怂恿他再次外出,然后自己也扮成骑士,准备打败他,迫使他放弃荒唐的念头,回家养病。不料交手后反被堂吉诃德打败。参孙于三个月后重新找到堂吉诃德决斗,终于打败了这位奇情异想的骑士。根据事先商定的条件,堂吉诃德在一年之内不许摸剑,不许外出,只可在家休养。堂吉诃德回到家中便病倒在床,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并嘱咐外甥女不得嫁给骑士,否则将得不到遗产。此外,下卷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桑丘设计欺骗主人,说魔术家把美人杜尔西内娅变成了村妇;公爵夫妇如何捉弄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桑丘当了总督,如何治理海岛。堂吉诃德还有些惊险的遭遇,如:看到大板车上“死神召开的会议”;与狮子相逢;蒙古西诺斯地洞的奇遇;干涉驴叫的纠纷;富翁卡玛丘婚礼;“悲戚夫人”的奇祸,等等。下卷与上卷相比,反封建的思想更
趋成熟,对人物的刻更为深刻,对社会弊病的揭露更为彻底。
    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但是,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而成为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小说中出现将近七百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徒、强盗、妓女,等等。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店,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路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卷,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此外,小说还广泛地触及了当时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问题。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脱离现实,终日耽于幻想,对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够的估计,屡遭失败;另一方面,他的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与不公正,追求正义和博爱,除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凡是骑士以外的问题,他的议论清醒而深刻,明确而富有哲理。作者塑造了一个可笑、可叹、可悲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这一性格上的矛盾,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班牙现实之间的矛盾。堂吉诃德清廉公正的社会理想,不可能通过复活骑士制度予以实现。马克思曾经说他“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因此,塞万提斯在嘲笑骑士制度的同时,是以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来反对没落的封建阶级。他揭露了西班牙的丑恶现实,然而他的理想却是回复到古代纯朴的社会中去。在堂吉诃德身上时时反映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这实在是人性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桑丘•潘沙,虽然处于仆人的地位,却与堂吉诃德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在下卷里,桑丘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当总督时断事公平合理,为官清廉正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的政绩充分说明了他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体现了对民主精神的追求。堂吉诃德精神和桑丘性格构成了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的矛盾和转换:没有物质生活,人无法生存;而没有精神生活,人会堕落。但是,只有精神生活,尤其是终日沉湎在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那么会像堂吉诃德一样地发疯。所以堂吉诃德临终前的理智清醒是意味深长的:丢掉幻想,回归现实。而桑丘最后居然浸染上某些骑士精神,说明人类无论多么务实,终归是需要某种精神的。
    在创作方法上,塞万提斯善于运用典型化的语言和行动刻主角的性格,反复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物的个性,大胆地把一些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交替使用:既描写平凡的生活琐事,也叙述奇特丰富的想象;既有朴实无华的真实生活,也有滑稽夸张的虚构情节;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引人发笑的喜剧成分。在叙述技巧方面,作者善于变换人称和角度,善于使用戏中戏的讲述方法,善于掌握叙述的节奏,这些特点为欧洲小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部小说的结构还不够严谨,有些细节前后矛盾,然而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欧洲在此以前的小说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十分欣赏和推崇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马克思认为:“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高于其他一切小说家。”恩格斯赞扬塞万提斯是一位“具有强烈倾向的诗人。”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塞万提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阐明观点,嘲笑和揶揄论战中的对手。欧洲的著名作家也都对塞万提斯给予高度评价。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795年对席勒说:“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英国作家司各特认为:“《堂吉
诃德》的作者所运用的严肃的讽刺手法是一种特殊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够企及。”1821年,英国大诗人拜伦写道:‘‘《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德国大诗人海涅认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法国大作家雨果写道:“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戏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说:“我认为人类将永远想念堂吉诃德,因为归根到底在他身上有一种我们无法忘记的东西:就是幸福。尽管堂吉诃德一生坎坷,这部作品给我们最后的感觉却是幸福。我坚信:《堂吉诃德》会继续给人类以幸福的。我经常心里想:在我一生经历的许多快事中,能够认识堂吉诃德是一大幸福。”一代又一代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同时总能有所发现,说明了堂吉诃德精神具有无穷的魅力。
    纵观塞万提斯坎坷的一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文学创作的源泉的确来自社会生活,但是生活并不等于文学。在塞万提斯的实际生活里充满了贫困、苦难和屈辱,可是无论他的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总是跳跃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他的生活里没有爱情,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博爱;他的生活里屡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在作品处处伸张正义。文学就是要补充和发现生活的缺点和不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塞万提斯努力发掘人性中的深刻矛盾:美好的理想追求与残酷现实之间永远难以弥合的距离。塞万提斯离开人间已经三百多年了,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启发却是永久的。
    (赵德明  选自《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二、《堂吉诃德》译本序
    一  塞万提斯事略
    《堂吉诃德》作者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1547~1616)是西班牙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西班牙作家里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人。可是他生前只是一个贫困的军士、潦倒的文人。
    他是一个穷医生的儿子,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加拉•台•艾那瑞斯城。一位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教师胡安•洛贝斯•台•沃幼斯曾把他称为自己的学生。1568年,他随教皇派遣到西班牙的使者到了罗马。1570年他投入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充当一名小兵,1571年参加有名的雷邦多战役,受了三处伤,左手从此残废。1572年伤愈仍旧当兵。1575年他回国途中,被阿尔及尔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做了五年奴隶,曾四次组织同伙基督徒逃亡,都没有成功,1580年才由亲友赎身回到西班牙。
    当时塞万提斯一贫如洗,只好跟随他原属的部队到葡萄牙远征;1583年回西班牙,带回一个私生女儿,一部牧歌体传奇《咖拉泰》的稿子。1584年他娶了一位薄有资财的夫人,但他的家累很重,除了他夫妇和他的私生女儿,还有他的妹妹和外甥女都依他为生。他写了二、三十出戏,大多数已散佚。.
    1588年,塞万提斯得到一个差使,为“无敌舰队”在安达路西亚境内当采购员,工作不好办,报酬又菲薄。1590年,他谋求海外的职位,申请没受答理。1594年他当了格拉那达境内的收税员,但工作还是不顺利。他在贫困中挣扎,曾几度入狱;《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就是在塞维利亚的监狱里动笔的。他要靠写作为生也很艰苦。
1592年他曾要求一个导演上演他的六个剧本,每剧酬五十杜加,讲明如上演后发现那戏不是西班牙头等好戏,他一钱不要。可是对方并未接受他的剧本。他只在1595年得了一次诗竞赛第一奖,奖品是三把银匙。
    1605年,塞万提斯五十八岁,《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一时很风行。1614年,他的第二部才写到五十九章,忽见到别人写的《堂吉诃德》续篇出版,就赶紧写完自己的第二部,于1615年出版。这部小说虽然在一般读者里享有盛名,作者并没有获得实惠,依然还是个穷文人,在高雅的文坛上,也没有博得地位。他患水肿病,1616年4月23日去世。没人知道他的坟墓所在。
    塞万提斯的作品除《堂吉诃德》外,还有牧歌体传奇《咖拉泰》(1585年);剧本如《努曼西亚》(1584年),《未上演的八个新戏和八个新插曲》(1615年);短篇小说集《模范故事》(1613年);长诗《巴拿索神山瞻礼记》(1614年);和遗作《贝尔西雷斯和西希斯蒙达》(1617年)等。
    二  堂吉诃德与《堂吉诃德》
    没读过《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人,往往也知堂吉诃德这个角色。这位奇情异想的西班牙绅士自命为骑士,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个侍从,自十七世纪以来几乎走遍了世界。据作者塞万提斯说,他当初曾想把堂吉诃德送到中国来,因没有路费而作罢论。可是中国虽然在作者心目中路途遥远,堂吉诃德这个名字在中国却并不陌生,许多人都知道;不但知道,还时常称道;不但称道堂吉诃德本人,还称道他那一类的人。因为堂吉诃德已经成为典型人物,他是西洋文学创作里和哈姆雷特、浮士德等并称的杰出典型。
    但堂吉诃德究竟是怎样的人,并不是大家都熟悉,更不是大家都能了解。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读者
  对他的理解都不相同。堂吉诃德初出世,大家只把他当做一个可笑的疯子。但是历代读者对他认识渐深,对他的性格愈有新的发现,愈觉得过去的认识不充分,不完全。单就海涅一个人而论,他就说,他每隔五年读一遍《堂吉诃德》,印象每次不同。这些形形色色的见解往往因时代的局限而各有偏向,并且也不免掺进评论家主观上的思想和情感。于是堂吉诃德这个形象,一方面好似在放大镜底下,显得外形更明确,内容更丰富;一方面又好似遮上了一重厚厚的有色玻璃,把作者原来的形象模糊或歪曲了。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吧:塞万提斯在描写堂吉诃德的时候,只一笔勾出了大致轮廓,说他身材瘦削,面貌清癯。寇尔列支曾注意到堂吉诃德的面貌是个空白。可是在我们心目中,堂吉诃德的面貌很清楚。他是一张瘦长脸,高大的额角,高瘦的鼻子,一双大眼睛,还翘着两撇菱角胡子。这是插图上的堂吉诃德。但各家插图里的堂吉诃德,形象还有些细节上的不同,譬如多瑞的插图里,他瞪出眼睛,好像见了鬼似的;东尼。约翰诺的插图里,他眼睛里是忧郁的,好像在沉思。插图家把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明确和丰富了。但堂吉诃德的代表或典型的表情究竟是瞪着眼的呢,还是忧郁沉思的呢?堂吉诃德累积了历代读者对他的见解,性格愈加复杂了。我们要认识他的全貌,得认识他的各种面貌。
    读者最初看到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疯癫可笑的骑士。《堂吉诃德》一出版风靡了西班牙,最欣赏这部小说的是少年和青年。据记载,西班牙斐利普三世在皇宫阳台上看见一个学生一面看书一面狂笑,就说这学生一定在看《堂吉诃德》,不然一定是个疯子。果然那学生是在读《堂吉诃德》。但当时文坛上只把这部小说看做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十七世纪西班牙批评家瓦尔伽斯说:“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虽然现代西班牙学者把塞万提斯奉为有学识的思想家和伟大的艺术家,“不学无术”这句成语在西班牙已被称引了将近三百年.可见长期以来西班牙人对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是怎样理解的。
    《堂吉诃德》最早受到重视是在英国,英国早期的读者也把堂吉诃德看做可笑的疯子。艾狄先把《堂吉诃德》和勃特勒的《胡迪布拉斯》并称为夸张滑稽的作品,谭坡尔甚至责备塞万提斯的讽刺用力过猛,不仅消灭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连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都消灭了。散文家斯蒂尔、小说家笛福、诗人拜伦等对塞万提斯都有同样的指责。
    英国小说家斐文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堂吉诃德是疯子么?斐尔丁在《咖啡店里的政治家》那个剧本里说,世人多半是疯子,他们和堂吉诃德不同之处只在疯的种类而已。斐尔丁在《堂吉诃德在英国》那个剧本里,表示世人比堂吉诃德还疯得厉害。戏里的堂吉诃德对桑丘说:“桑丘,让他们管我叫疯子吧,我还疯得不够,所以不得他们的赞许。”这里,堂吉诃德不是讽刺的对象,却成了一个讽刺者。斐尔丁接着在他的小说《约瑟•安德鲁斯》里创造了一个亚当斯牧师。亚当斯牧师是个心热肠软的书呆子。他书本知识很丰富,但都是没经过实践考验的学识。他睁着眼睛瞧不见目前的现实世界,处处只凭自己一片好心去衡量别人,于是干了不少傻事,受到种种欺负。他呆得可笑,但是他心地诚朴,待人正直慷慨,又可敬可爱。斐尔丁自称他这部小说模仿塞万提斯,英国文坛上也一向把亚当斯牧师称为“堂吉诃德型”。英国文学作品里以后又出现许多亚当斯牧师一类的“堂吉诃德型”人物,如斯特恩创造的托贝叔叔,狄更斯创造的匹克威克先生,萨克雷创造的牛肯上校等。这类“堂吉诃德型”人物虽然可笑,同时又叫人同情敬爱。他们体现了英国人对堂吉诃德的理解。约翰生说:“堂吉诃德的失望招得我们又笑他,又怜他。我们可怜他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失望;我们笑他的时候,自己心上明白,他并不比我们更可笑。”可笑而又可爱的傻子是堂吉诃德的另一种面貌。
    法国作家没有像英国作家那样把堂吉诃德融化在自己的文学里,只是翻译者把这位西班牙骑士改装成法国绅士,引进了法国社会。《堂吉诃德》的法文译者圣马丁批评最早的《堂吉诃德》法文译本一字字紧扣原文,太忠实,也太呆板;所以他自己的译文不求忠实,只求适合法国的文化和风尚。弗洛利安的译本更是只求迎合法国人的喜好,不惜牺牲原文。他嫌《堂吉诃德》的西班牙气味太重,因此把他认为生硬的地方化为软熟,不合法国人口味的都改掉,简略了重复的片段,删削了枝蔓的情节。他的译本很简短,叙事轻快,文笔干净利落。他以为《堂吉诃德》虽然逗笑,仍然有他的哲学;作者一方面取笑无益的偏见,对有益的道德却非常尊重;堂吉诃德的言论只要不牵涉到骑士道,都从理性出发,教人爱好道德,堂吉诃德的疯狂只是爱好道德而带上偏执。他说读者对这点向来没有充分理解,他翻译的宗旨就是要阐明这一个道理。可以设想,弗洛利安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以上两种漂亮而不忠实的译本早已被人遗忘,可是经译者改装的堂吉诃德在欧洲当时很受欢迎,1682年的德文译本就是从圣马丁的法文译本转译的。
    英国诗人蒲柏也注意到堂吉诃德有理性、讲道德的方面。他首先看到堂吉诃德那副严肃的神情,并且说他是“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我们虽然笑他,也敬他爱他,因为我们可以笑自己敬爱的人。不带一点恶意或轻鄙之心”。寇尔列支说,堂吉诃德象征没有判断、没有辨别力的理性和道德观念;桑丘恰相反,他象征没有理性、没有想象的常识;两人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智慧。他又说,堂吉诃德的感觉并没有错乱,不过他的想象力和纯粹的理性都太强了,感
觉所证明的结论如果不符合他的想象和理性,他就把自己的感觉撇开不顾。寇尔列支强调了堂吉诃德的道德观念、他的理性和想象力。我们又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另一个面貌:他是严肃的道德家,他有很强的理性和想象,他是一个深可敬佩的人。
    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据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看来,堂吉诃德情愿牺牲自己。一心要求实现一个现实世界所不容实现的理想,所以他又可笑又可悲。这类的见解,各国都有例子。英国十九世纪批评家海兹利特认为《堂吉诃德》这个可笑的故事掩盖着动人的、伟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泪。按照兰姆的意见,塞万提斯创造堂吉诃德的意图是眼泪,不是笑。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他在《唐璜》里论到堂吉诃德,大致意思说:他也愿意去锄除强暴——或者阻止罪恶,可是塞万提斯这部真实的故事叫人知道这是徒劳无功的;堂吉诃德一心追求正义,他的美德使他成了疯子,落得狼狈不堪,这个故事之可笑正显示了世事之可悲可叹,所以《堂吉诃德》是一切故事里最伤心的故事;要去伸雪冤屈,救助苦难的人,独力反抗强权的阵营,要从外国统治下解放无告的人民——唉,这些崇高的志愿不过是可笑的梦想罢了。法国夏都布里昂说,他只能用伤感的情绪去解释塞万提斯的作品和他那种残忍的笑。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塑造的包法利夫人,一心追求恋爱的美梦,她和堂吉诃德一样,要教书本里的理想成为现实,有些评论家就把她称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德国批评家弗利德利许•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所表现的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海涅批评堂吉诃德说:“这位好汉骑士想教早成陈迹的过去死里回生,就和现在的事物冲撞,可怜他的手脚以至脊背都擦痛了,所以堂吉诃德主义是个笑话。这是我那时候的意见。后来我才知道还有桩不讨好的傻事,那便是要教未来赶早在当今出现,而且只凭一匹驽马,一副破盔甲,一个瘦弱残躯,却去攻打现时的紧要利害关头。聪明人见了这一种堂吉诃德主义,像见了那一种堂吉诃德主义一样,直把他那乖觉的头来摇……”但是堂吉诃德宁可舍掉性命,决不放弃理想。他使得海涅为他伤心流泪,对他震惊倾倒。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也有同样的看法——堂吉诃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他坚决相信,超越了他自身存在,还有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须一片志诚地努力争取,方才能够获得。堂吉诃德为了他信仰的真理,不辞艰苦,不惜牺牲性命。在他,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所以珍重自己的性命,无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锄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只为他坚信一个主义,一片热情地愿意为这个主义尽忠,人家就把他当做疯子,觉得他可笑。十九世纪读者心目中那个可笑可悲的堂吉诃德,是他的又一种面貌。
    以上只是从手边很有限的材料里,略举对于堂吉诃德的一些代表性的见解。究竟哪一种面貌,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呢?还是堂吉诃德一身兼有各种面貌,每种面貌不过表现他性格的一个方面呢?如果堂吉诃德是这样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他的主导思想究竟又是什么?我们且撇开成见,直接从作者笔下来认认堂吉诃德,从《堂吉诃德》里来认认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第一部1605年出版。这时斐利普三世接位不久,西班牙的文学正当黄金时代,西班牙王朝刚由盛极转向衰微。在它最强盛的时期,西班牙是欧洲强大的帝国。大半个意大利归它管辖,它还另有属国和附庸,它在荷兰驻有军队,它征服了葡萄牙,也吞并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南美洲和中部美洲全属于西班牙,非洲、亚洲它也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自从1588年它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歼灭,西班牙不复称霸海上,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渐次低落。可是这个封建王朝在国内仍然是个很强的专制政权,资产阶级刚在兴
起,封建贵族已无力和王室对抗。堂吉诃德出身的那个小贵族或绅士地主阶级已是没落阶级。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些小贵族已经失去作用,因为那时期已经没有封建贵族问争权夺霸的战争需要他们参加。他们地位低,轮不到在朝廷做官,也找不到好差使。他们属于剥削阶级,从来不知道劳动,只靠家产过活。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个没落的绅士,他闲来无事,看骑士小说入了迷,就自命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除强扶弱,维护正义和公道,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他单枪匹马,带了侍从桑丘,出门去冒险。他挨了不少打,受了不少罪,觉得自己一腔热忱,世俗不能了解,只把他当做疯子,可是他自知不像他表现得那么疯;并且深信自己做了游侠的骑士,品性修养都大有进境。他坚信自己的主义,坚信善必胜恶,所以无所畏惧,敢于和一切凶暴的势力作战。可是他受尽挫折,还是一事无成,末了失意回乡,郁郁而死。
    据作者一再声明,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实,作品的客观效果超出作者主观意图,已是文学史上的常谈。而且小说作者的声明,像小说里的故事一样,未可全信。但《堂吉诃德》开始时,主人公堂吉诃德确是在亦步亦趋地模仿骑士小说里的英雄。他的疯疯癫癫,确是作者用夸张滑稽式的手法讽刺骑士小说。作者处处把堂吉诃德和骑士小说里的英雄对比取笑。骑士小说里的英雄武力超人,战无不胜。堂吉诃德却是个哭丧着脸的瘦弱老儿,每战必败,除非对方措手不及,吃了眼前亏。骑士小说里的英雄往往有仙丹灵药。堂吉诃德按方炮制了神油,喝下却呕吐得搜肠倒胃,桑丘喝了竟大小便同时失禁。骑士小说里的英雄都有神骏的坐骑、坚固的盔甲。堂吉诃德的驽驿难得却是一匹罕有的驽马,而他那套霉烂的盔甲,还是拼凑充数的。游侠骑士的意中人都是娇贵无比的绝世美人。堂吉诃德的杜尔西内娅是一位像庄稼汉那么壮硕的农村姑娘;堂吉诃德却又说她尊贵无比、娇美无双。那位姑娘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堂吉诃德这么个人,堂吉诃德却摹仿着小说里的多情骑士,为她忧伤憔悴,饿着肚子终夜叹气。小说里的骑士受了意中人的鄙夷,或因意中人干下了丑事,气得发疯。堂吉诃德却无缘无故,硬要摹仿着发疯。他尽管苦恼得作诗为杜尔西内娅“哭哭啼啼”,他和他的情诗都只成了笑柄。
    但堂吉诃德不仅是一个夸张滑稽的闹剧角色。《堂吉诃德》也不仅是一部夸张滑稽的闹剧作品。单纯的闹剧角色,不能充当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读者对他的兴趣不能持久。塞万提斯当初只打算写一个短短的讽刺故事。他把故事延长,同时就把人物的性格写得愈充实,愈生动。塞万提斯创造堂吉诃德并不像宙斯孕育智慧的女神那样。智慧的女神出世就是个完全长成的女神,她浑身披挂,从宙斯裂开的脑袋里一跃而出。堂吉诃德出世时虽然也浑身披挂,他却像我国旧小说里久死还魂的人,沾得活人生气,骨骼上渐渐生出肉来,虚影渐渐成为实体。塞万提斯的故事是随写随编的,人物也随笔点染。譬如桑丘这个人物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桑丘是何形象,作者当初还未有确切的观念。我们再从故事里许多疏漏脱节的地方,都可以看出塞万提斯的创作方法——或者该说他的创作没有预定的计划。他创作的计划是活的、发展的,并不周密精确。他一面写,一面生发。堂吉诃德初出场不仅状貌只有一个轮廓,他的性格也只有一个轮廓;他是个发疯的绅士,一心要模仿骑士小说上的英雄。他的性格逐渐成长,超出了作者当初动笔时的意图。
    塞万提斯逐渐为堂吉诃德加添了人情味。堂吉诃德是个老好人,事事从主观出发,往往对现实世界视而无睹。他以己度人,从不想到别人会欺骗他。只要顺着他幻想的一套,什么荒谬的事他都当真。他的书房会给魔法师摄走;他的意中人会着了魔法变为村姑;理发师戴的假须脱落,他看到一大部胡子掉尽如剃,惊为奇迹。这固然是“疯子可欺以其方”,也可说是“君子可欺以其方”。他性格坚
强而又固执,自有一套脾气。他火气很大,尤其触犯到他的骑士道或意中人的时候,好像碰到他痛处,不能容忍。他一发火动手打人,举枪冲杀。他很鲁莽,又很自信,有些书呆子气,又爱发议论。他自以为打胜了敌人,虚荣得像小孩子般叫人又怜又笑。他性情顶干脆,气量也大,并且心慈肠热,正直守信。他也有幽默感。他挑剔桑丘讲的故事或用的字眼,像老祖父戏弄孙儿,或老先生取笑学生,满面严肃而心上却在慈和地微笑,增强了他的人情味。
    塞万提斯在充实堂吉诃德性格的时候,不是把他写成佛尔斯塔夫式的懦夫,来和他主观上的英勇骑士相对比,却是把他写成夸张式的模范骑士。凡是堂吉诃德认为骑士应有的学识、修养以及大大小小的美德,他自己身上都有;不但有得充分,而且还过度一点。他学识非常广博,常使桑丘惊佩倾倒。他不但是武士,还是诗人;不但有诗才,还有口才,能辩论,能说教,议论滔滔不断,振振有理。他的忠贞、纯洁、慷慨、斯文、勇敢、坚毅,都超过常人。他坚持真理,性命都不顾惜。我们只是没看见他钉马蹄铁和修补鞍辔,但他的面盔就是亲手自制的。
    堂吉诃德虽然惹人发笑,他自己却非常严肃。小丑可以装出严肃的面貌来博笑,所谓冷面滑稽。因为本人不知自己可笑,就越发可笑。堂吉诃德不止面貌严肃,他严肃入骨,严肃到灵魂深处。他要做游侠骑士不是做着玩儿,却是死心塌地、拼生舍命地做。他表面的夸张滑稽直贯彻他的思想感情。他哭丧着脸,披一身杂凑破旧的盔甲,待人接物总按照古礼,说话常学着骑士小说里的腔吻,这是他外表的滑稽。他的思想感情和他的外表很一致。他认为最幸福的黄金时代,人类只像森林里的素食动物,饿了吃橡实,渴了饮溪水,冷了还不如动物身上有毛羽,现成可以御寒。他所要保卫的童女,作者常说是“像她生身妈妈那样童贞”。而我‘们这位骑士,却死抱住自己的一套理想,满腔热忱,尽管在现实里不断地栽筋斗,始终没有学到一点乖。堂吉诃德的严肃增加了他的可笑,同时也代他赢得了更深的同情。
    这样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是夸张的人物,塞万提斯却能写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也许塞万提斯在赋予堂吉诃德血肉生命的时候,把自己品性、思想、情感分了些给他。这并不是说塞万提斯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堂吉诃德。他在创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否有意识地从自己身上取材,还是只顺手把自己现有的给了创造的人物,我们也无从断言。我们只能说,堂吉诃德有些品质是塞万提斯本人的品质。
    譬如塞万提斯曾在基督教国家联合舰队重创土耳其人的雷邦多战役里充当一名小兵。当时他已经病了好多天,但是他奋勇当先,第一个跳上敌舰,受了三处伤,残废了一只左手。《堂吉诃德》里写堂吉诃德看见三四十架风车,以为是巨人,独自一人冲杀上去拼命。尽管场合不同,两人却是同样的奋不顾身。又譬如塞万提斯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做了五年奴隶。他的主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常把奴隶割鼻子、割耳朵或活活的剥皮,并不当做一回事。塞万提斯曾四次带着俘虏逃亡,每次事败,他总把全部罪责独自承当,拼着抽筋剥皮,不肯供出同谋。他的主人慑于他的气魄,竟没有凌辱他。塞万提斯的胆量和堂吉诃德向狮子挑战的胆量,正相似。可以说,没有作者这种英雄胸怀,写不出堂吉诃德这种英雄气概。塞万提斯大半生是一个小兵,兵士的美德如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等等也都是骑士的美德,这些是他所熟悉的道德和修养,也是他和堂吉诃德共有的品质。
    塞万提斯有时把自己的识见分给了堂吉诃德。小说里再三说到堂吉诃德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的头脑很清楚,识见很高明。塞万提斯偶尔喜欢在小说里发发议论,常借小说里的人物作自己的传声筒。例如神父对骑士小说的“裁判”,教长对骑士小说的批评,以
及史诗可用散文写的这点见解,教长对于戏剧的一套理论,分明都是作者本人的意见。但神父和教长都不是小说里主要的角色,不常出场。堂吉诃德只要不议论骑士道,不模仿骑士小说,他就不是疯人,他的嘴借来发议论就更为方便。例如堂吉诃德论教育子女以及论诗和诗人,论翻译,论武职的可贵、当兵的艰苦,以及随口的谈论,如说打仗受伤只有体面并不丢脸,鄙夫不指地位卑微的人,王公贵人而没有知识都是凡夫俗子等等,都像是塞万提斯本人的话。堂吉诃德拾了他的唾余,就表现为很有识见的人。
    也许塞万提斯把自己的情感也分了一些给堂吉诃德。塞万提斯一生困顿。《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以后,他还只是一个又老又穷的军士和小乡绅。塞万提斯在《巴拿索神山瞻礼记》里写诗神阿波罗给每个诗人都有座位,单单塞万提斯没有,只好站着。诗神叫他把大衣叠起,坐在上面。塞万提斯回答说:“您大概没注意,我没有大衣。”他不但没有座位,连大衣都没有一件。这正是海涅说的:“诗人在作品里吐露了隐衷。”塞万提斯或许觉得自己一生追求理想,原来只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他满腔热忱,原来只是堂吉诃德一般的疯狂。堂吉诃德从不丧气,可是到头来只得自认失败,他那时的失望和伤感,恐怕只有像堂吉诃德一般受尽挫折的塞万提斯才能为他描摹。
    塞万提斯在小说里添上了一个侍从桑丘,单纯的故事就变得复杂有趣。我们通常把桑丘说成堂吉诃德的陪衬,其实桑丘不仅陪,不仅衬,他是吉诃德的对照,好比两镜相对,彼此交映出无限深度。堂吉诃德抱着伟大的理想,一心想济世救人,一眼只望着遥远的过去和未来,竟看不见现实世界,也忘掉了自己是血肉之躯。桑丘念念只在一身一家的温饱,一切从经验出发,压根儿不懂什么理想。这样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却会给眼望云天的幻想者所煽动,跟出去一同冒险。堂吉诃德从理想方面,桑丘从现实方面,两两相照,他们的言行,都增添了意义,平凡的事物就此变得新颖有趣。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固然滑稽,不如他和桑丘主仆俩对话时的奇谈妙论更耐人寻味。
    《堂吉诃德》里历次的冒险,无非叫我们在意想不到的境地,看到堂吉诃德一些新的品质。他从行为举动,尤其从他和桑丘的谈论里,表现出他的奇情异想,由此展出他性格上意想不到的方面,使我们惊奇失笑。可是我们对堂吉诃德已经认识渐深。他的勇敢、坚忍等等美德使人敬重,他的学识使人钦佩,他受到挫折也就博得了同情。塞万提斯对他的笑不是冷冷的讥诮,而是温暖的笑。他虽然在故事的开头几章把堂吉诃德作弄得很粗暴,他对这位疯狂的骑士并没有憎恨。他有时也微微的笑,好像是看透了堂吉诃德隐微之处而在笑他。可是不论大笑或微笑,都和同情交融在一起,分拆不开。  .譬如我们看到堂吉诃德向风车迎战,向猛狮挑战,尽管好笑,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和他的胆量;尽管对他钦佩,也不能减却他的可笑。但笑里调入同情,笑也变了味,不是轻松愉快的笑,而是十九世纪读者所体会的那种带泪的笑。也许可以说,对堂吉诃德的笑里有回味:他一上来引起的笑是宽畅的大笑,但回味时没有橄榄的余甘,却有些眼泪的酸辛。
    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的嘲笑既然带着深厚的同情,他自己的笑脸又躲闪在堂吉诃德的苦脸后面,小说里哪里是嘲笑,哪里是认真,有时候不易分辨,会使人得出矛盾的结论。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呢?可悲的呢?为这位可怜的英雄伤心落泪的,不止童年时代的海涅一人。塞万提斯究竟是讥刺堂吉诃德推行骑士道,还是借他来宣扬骑士道,也曾有相反的理解。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虽然常借书里的人物作自己喉舌,露面的作者却是熙德•阿默德•贝南黑利;这位阿拉伯作者对堂吉诃德只有歌颂和赞扬。也许为此种种原因,读者会把塞万提斯忘掉,甚至把堂吉诃德和作者本人等同起来。
    我们似乎应当把理想人物和理想化的人物加以区别。理想人物是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理想化的人物是用理想化的手法所描写的人物;理想化,就是趋向某种理想而不趋向现实。理想人物不一定是理想化的人物;理想化的人物亦不一定是理想人物。堂吉诃德不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他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而且是一个夸张式的理想化人物。这种人物可以做嘲笑的对象。堂吉诃德就是作者嘲笑的人物。
    作者对自己所嘲笑的人物,不一定仇视或憎恨。他也可带着同情来嘲笑。像堂吉诃德这样一个模范骑士,一片好心要为世人造福,可是白白的吃苦受累,只为别人造下危害,自己成为笑柄。他的确有些悲剧英雄的成分。从他主观出发,可说他是个悲剧的主角。但主观上的悲剧主角,客观上仍然可以是滑稽的闹剧角色。塞万提斯能设身处地,写出他的可悲;同时又能跳出堂吉诃德的主观,客观地批判他,写出他的可笑。因此他的嘲笑、回味之中有些眼泪的酸辛;因此他嘲笑堂吉诃德,也仿佛在嘲笑自己。
    堂吉诃德既是个理想化的人物,又有他可悲的方面,读者就很容易把他当做理想人物,悲剧主角,因而生出许多矛盾的见解,使这
    个复杂的性格愈见复杂。其实,通常称道的堂吉诃德,已经不单是《堂吉诃德》这部书里的堂吉诃德,还包括了历代读者心目中各式各样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离了作者为他创造的环境,进入别的国家,经历新的时代,他就改变了面貌。历代读者或是强调他的某些特点,把他性格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代替了他全部性格;或是加上主观成分,歪曲了他原来的性格。英国十八世纪的一些读者强调了他可笑可爱的方面——可笑,因为他主观而脱离现实生活;可爱,因为他品性善良。法国十八世纪的有些读者强调了他有理性、讲道德的方面。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读者往往强调他的英雄品质,又凭主观美化了他的理想,于是把他看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这许多改了样的堂吉诃德虽然都属于社会上脱离生产、脱离劳动人民的有闲阶层,他们的时代、阶级、境地等等都不相同,他们的主导思想也不一样,他们本质上仍然是《堂吉诃德》这部书里的堂吉诃德么?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堂吉诃德的性格不仅复杂,而且变得}昆杂了。
    (杨绛译)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堂吉诃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解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堂吉诃德(上)
    大型多媒体话剧《堂吉诃德》
    《大话堂吉诃德》导演简介及演职人员
    读《堂吉诃德》原文阅读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原文阅读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关于《吉尔·布拉斯》与《堂吉诃德》
    名著简介: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上)8
    《大话堂吉诃德》故事简介
    堂吉诃德(上)6
    堂吉诃德(上)5
    堂吉诃德(上)4
    堂吉诃德(上)3
    《堂吉诃德》内容梗概
    《堂吉诃德》故事梗概
    堂吉诃德的简介
    《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最伟大的文学…
    [阅读推荐]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上下)
    切 格瓦拉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堂吉诃德(上)2
    反骑士小说的骑士小说——论《堂吉诃…
    堂吉诃德(上)9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名著梗概《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 内容提要
    《堂吉诃德》内容梗概
    《堂吉诃德》简介
    《堂吉诃德》故事梗概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本·堂吉诃德(上下…
    (《堂吉诃德》)作者简介和作品简介
    堂吉诃德(上)7
    “红色的堂吉诃德”切·格瓦拉图片集…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 2
    最伟大的疯子——《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笑的悲剧
    《堂吉诃德》读后感4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3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6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堂吉诃德》读后感
    《堂吉诃德》读后感6
    ——《堂吉诃德》小说赏析
    西班牙文化及经典名著《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西方文学赏析-《堂吉诃德》
    经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精彩片段赏析
    《堂吉诃德》赏析
    堂吉诃德赏析
    堂吉诃德赏析一
    读《堂吉诃德》教案及课堂练习
    语文版九下10.读《堂吉诃德》·同步练…
    《堂吉诃德》读后感7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