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苏州 陆秀亚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别里科夫形象与性格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网上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
赫尔岑语云:“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荷马。”人们也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他已成为因循守旧、害怕革新、阻碍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认识他、走近他、理解他。看一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二.学习过程:
(一).初识别里科夫——我真的不懂你
阅读,整体把握,初步了解人物的形象。
1.梳理课文有关内容,完成下表。
套子 |
具体内容 |
穿着 |
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
用具 |
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
职业 |
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
思想 |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
居家 |
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
言语 |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
印象:别里科夫——套中人,想把自己,甚至自己的思想都装在套子里。他,软弱胆怯,顽固守旧、迂腐拘谨,害怕新生事物,极力反对任何变革。
2.你怎样看待别里科夫与周边的关系?
他“辖制”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认识:不但套己还套人,既是牺牲品又是卫道者,是个可怜而又可恨可怕的人。
3.审视别里科夫的婚事的过程,你的看法是?
结识,想恋爱,怕不是正人君子的漫画;想结婚,怕承担义务;郊游,骑自行车,怕出什么乱子;舌战,跌了跤,也怕别人取笑失败;可能的喜事变成真正的丧事,最美好的的爱情也不能将他从灰暗的套子里拖出,可笑可憎到无可救药,世上竟有这种人,不可思议。
(二).走近别里科夫——不全是你惹的祸
质疑:学生根据预习及课堂学习情况,自由发问并展开讨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即是:“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结尾处又说“埋葬他事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其中的“才”与“大快人心”让人感觉到别里科夫的死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可读完全文,并没有发现他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为什么大家会如此迫切地希望他早点死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参考:虽然他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反动的,顽固的,可怕的。他的存在,让人时时觉得身后有一双警惕的眼睛监视着你,处处有一片不祥的疑云笼罩着你,使你失去自由,失去活力,生活在紧张恐怖之中,让你不能呼吸,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人群中竟无一个同情者,他们只感到解脱,这段情节分明给小说的喜剧基调抹上了一层悲剧的色调,提醒读者在嗤诮之后深沉的思索)
(2).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那些校长教员太太们要撮合他和华连卡的婚事?
(参考:人们“成人之美”的“热情”突然高涨,肯定是无聊,更多的也许是跟后面以漫画讽刺他的人一样,想把这样一对性格大异其趣的男女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来寻开心看热闹的促狭的心态。或者,人们也想让华连卡改变别里科夫的性格)
(3)他为什么公然声称要把和科瓦连科的谈话报告给校长,而非悄悄告密?
(参考:也许他本善良,为人也不虚伪,这样的做法是出于愚蠢的守旧,死板的义务感和为了自保的心理。从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里,可以得到印证,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他内心的脆弱与敏感。或者,虚张声势,想吓唬吓唬科瓦连科)
(4)别里科夫死后,为什么人们的轻松感和解脱感转瞬即逝,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了?
(参考:不久“恢复旧样子”是告诉人们这样令人窒息的生活,并不都是别里科夫惹的祸。别里科夫是特定时代特殊的产物,只要有那样的环境,就是孕育新的“别里科夫”的温床,生活就还是老样子。)
(三)了解别里科夫——套子是这样炼成的
交流:围绕“别里科夫,我想为你辩护”或“别里科夫,愿为你一掬同情之泪”为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
1、从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切入:(附:作品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末叶的俄罗斯,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最黑暗的“停滞的十年”。黑暗专制中孕育激荡风雷,由于不断爆发反抗暴君制度的斗争,俄国封建专制势力为维护其统治,对人民采用高压手段,实行严酷的警察统治。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人民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一时,俄罗斯大地上阴霾笼罩,气氛恐怖。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原先的思想阵营中退却,匍匐在专制淫威之下,他们陷于彷徨、绝望的泥淖中自甘沉沦,在畏缩、胆怯、容忍中过着麻木的生活。)
2、从名家的有关评论切入: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契诃夫这一章(《套中人》)还没有结束,人们还没有象应有的那样读完它,还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底蕴,而过早地把书合上。希望人们重新打开它,钻研它。”
3、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心理切入:“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校长会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么”。
(参考:青春的别里科夫也一定与你我仿佛,放飞过美丽的梦想;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小说里的别里科夫龟缩在套子中,在无人知晓的冷月清辉之际,寒夜梦回之时,一定也曾有过几番痛苦的挣扎,伴随着点点辛酸的血泪,最后只剩下种种的无奈。几十年的社会生活经验告诉他,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传到了当局,督学,校长的耳朵里,就不会有好下场。足见他的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奴性思想,是专制残暴长期钳制、镇压造成的。帐应该算在校长、督学在内的专制统治者的身上。愚昧、麻木和保守往往是强权政治打在普通民众身上的烙印,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误。套子就是这样炼成的。同样,他周围的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套子呢?
“套中人”的生活和思想,代表了当时整个俄罗斯下层知识分子阶层长期被政治压迫、被黑暗猥亵下的一种普遍精神状况。“套子”人人有,形式各不同。别里科夫以悲剧谢幕所昭示出的是一条在专制桎梏下知识分子通常的生命路径:畏惧——退缩——封闭——保守——反动,他们在令人窒息、毫无生气的世界里最终走向死亡。其自身固有可恨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令人唏嘘感慨:别里科夫,你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终你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套己套人,被耻笑被憎恨,人们恨你,甚至到了希望你早日消失的程度,可谁又知道,你是多么地无奈与可怜!)
(四)再见别里科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业:
1、在“百度”搜索中打入“《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原文”的字样,点击其中第一条,打开网页,阅读全文。与课文比较,立体地观照文本,再次深入探究小说的意义。
2、别里科夫的婚事变成了丧事,他没有结婚,更不会有孩子。但他的后代却到处都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能都是他的衣钵传人。学完课文,掩卷深思,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意识里,“别里科夫牌”的套子屡见不鲜,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作一次深刻的解剖吧!以实际行动向别里科夫告别。
别里科夫慢慢走来
——《套中人》别样的教学设计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永和
当代女作家茹志鹃1958年在《延河》上发表了歌颂军民血肉关系的优秀短篇小说《百合花》,茅盾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篇小说语言简练、结构精巧,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茅盾语);而人们评价最高的还是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仿佛一个人远远地走来,读者先是看见了她的轮廓,看见她的衣服,然后看见她的外貌,看清她的内心世界。这样一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人物刻画的方式在小说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看了陆秀亚老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计,眼睛一亮:原来小说教学也可以采用人物刻画的方式,也可以让人物远远地向学生走来,让学生逐步地看清人物,了解人物,理解人物,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陆老师设计的教案的学习过程有四个步骤:一是“初识别里科夫——我真的不懂你”,二是“走进别里科夫——不全是你惹的祸”,三是“理解别里科夫——套子是这样炼成的”,四是“再见别里科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生活;顺序得当,由浅显到深入;结构严谨,从外貌描写到内心分析。整个设计循着观察——讨论——研究——拓展的思路进行,真所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1.观察——看清人物的外貌、行为。陆老师首先是从文本出发,通过阅读、整理,对人物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进行归类分析,让学生看清别里科夫的外貌和行为。从穿着、用具、职业、思想、居家、言语等角度逐一介绍,把一个试图把自己包裹起来,让自己远离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别里科夫展现在读者面前。细节描写生动有趣,有些描写让人忍俊不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为整体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讨论——了解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在分析了别里科夫的外貌和行为之后,深入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水到渠成。陆老师运用讨论的方式,提出四个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问题:并没有发现他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为什么大家会如此迫切地希望他死去?像他这样一个很不合群的人,为什么那些校长、教员、太太们要撮合他和华连卡的婚事?他为什么公然声称要把和科瓦连科的谈话报告给校长,而非悄悄地告密?别里科夫死后,为什么人们的轻松感和解脱感转瞬即逝?等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理解别里科夫的内心世界。
3.研究——找出悲剧的根本原因。陆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别里科夫,我想为你辩护”和“别里科夫,愿为你一掬同情之泪”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应该说,这是一种大胆而又巧妙的设计。之所以说她“大胆”,是因为很少有人敢于这样认识和这样设计,但是,请不用担心,设计者做了三个提示正确引导了学生的研究方向:“从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切入”,“从名家的有关评论切入”,“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心理切入”;经过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俄国当时社会沙皇专制的社会现实,了解别里科夫自身怯弱和卑微的心理状态;这应该是别里科夫悲剧的根本原因。
4.拓展——联系现实的可悲现象。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早已被废除,中国的“三座大山”也早已被推翻,别里科夫的悲剧已经没有了产生的土壤、水分等条件,但是,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现象依然时有出现。作者设计了课文和原文对照的课后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意识里寻找“套子”,进行深刻的解剖,以实际行动向别里科夫告别。
陆老师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深入浅出,严谨有序,给人以启迪。然而,我也有些担心。一是担心本文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教学难以落在实处。这篇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特色之一在于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对于人物的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本篇教学设计中没有顾及这些,我以为,在“初识别里科夫”的环节里就可以落实这样的教学任务。二是担心“拓展”环节的处理,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社会阅历不丰富,判断是非能力有待培养,因此,作业的处理需要专门的时间,需要辩证地引导,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认识走入误区,使学生思想的产生混乱。
教学设计,越是新颖,越要精心实施。——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