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在套子里的人
|
教学时间 2003年3 月1日 教 者 张宪哲 课 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课 型 教读课 课 时 3 累计课时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2.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愁闷。 陶冶: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3.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 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导读:
1、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2.解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3、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4.时代背景简介: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导问
(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教师启发引导,了解学习实际,寻找切入点。)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小说的结构及内容。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本节课来共同讨论。(要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个别思维较偏的学生要多疏导。)
导议
1、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2、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3、 作者为什么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婚事之前,要花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4、 请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的特点? 5、总结与引申 别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附板书:套子 具体表现:衣、住、行 思想(语言)象征意义:保守、腐朽—— 专制、禁锢
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周 次 第 3 周 教学时间 2003年3 月5日 教 者 张宪哲 课 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课 型 教读课 课 时 3 累计课时 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读:
1、导入新课 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 2、 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以下问题: (1)、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2)、分小组比较华连卡和别里科夫的性格 (3)、分析故事的结局 3、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导议
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提问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2: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3: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4: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讲析第三部分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5: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6: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导结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别里科夫对政府的法令是心领神会,忠诚信奉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他是忠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的思想来源于统治阶级,他“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6、 简述契诃夫的伟大 7、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3.阅读小说《小公务员之死》,注意比较其讽刺手法,看看有何深刻含义课外作文参考题: 《谈谈现代别里科夫》 《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别里科夫的阴魂不散》 《摒弃现代化建设中的“套子”》
周 次 第 3 周 教学时间 2002年3月6日 教 者 张宪哲 课 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课 型 教读课 课 时 3 累计课时 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 社会意义;2.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能力提升,习题训练。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桎梏(gù) 针砭(biān) 溘(kè)然长逝 B.拉纤(qiàn) 埋(mán)怨 怙(gū)恶不悛 C.臀(diàn)部 渲(xuàn)染 不稂(láng)不莠 D.信笺(jiān) 联袂(mèi) 蹉跎(tuō)岁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人才倍出 苦心孤诣 安排就序 融会贯通 B.名副其实 各行其是 未雨绸缪 提纲挈领 C.焕然一新 好高鹜远 急待解决 追本溯源 D.素昧平生 名人轶事 叱咤风云 哑雀无声 3.小说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婚事失败这个情节是为了:( ) A.揭露别里科夫顽固守旧的精神面貌。 B.讽刺别里科夫丑恶的神经质的变态心理。 C.表现华连卡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 D.表现别里科夫同华连卡两人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4.本文运用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对别里科夫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令人憎恶。 B.用“千万别出乱子”、“只求不出什么乱子”等口头禅描写别里科夫套子式的论调,讽刺他谨小慎微的性格,令人可笑。 C.“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电结了婚”,这“差点”二字是对别里科夫的戏谑。 D.“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一句,深刻表现了对别里科夫的轻蔑鄙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奇 丐蒙阴城南有三座馒头状的小山岗,叫三山子。早年的三山子是个光秃秃的荒凉所在,只有中间那座山岗上有一座小庙,叫牛王庙,是这里的老百姓用来供奉牛王的。民国时候,有个叫杨占法的乞丐就住在这庙里。杨占法何处人氏,因何而沦为乞丐,无人知道。他约有四十余岁,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天天靠进城讨饭填肚子。杨占法讨饭与别的乞丐不同,别的乞丐讨饭,都要拖一条打狗棍。杨占法不,奇怪的是狗却从来不咬他。别的乞丐讨饭,喜欢打一阵竹板或唱一段小唱,杨占法不,他走过你的院门来,总是一声不吭地在那里站着,直等你发现了他,打发他些饭食,才默默地离开。更令人奇怪的是,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杨占法,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的字非颜、非柳、非欧、非赵,又似颜、似柳、似欧、似赵,可谓博采众家,又自成一格。杨占法写字,也有别于他人,他从不用新笔,有人备下笔墨央他写字时,他总是先拿起剪子把笔尖剪秃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便带些刺刺的毛边,看上去更加苍劲有力,雄浑厚重。那时候的蒙阴人,多是些草民百姓,并不懂书法,但每逢过年张贴对联时,都喜欢摆出纸笔让他来写。杨占法也从不拒绝,要过剪子剪去笔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杨占法不仅写一手好字,还精通水墨丹青,山水人物、花卉鸟虫无所不能,其功底之厚似乎比书法还胜一筹。在他居住的牛王庙内,放着一块石砚、半截条墨、几枝秃笔,便是他做画的全部工具。吃饱了肚子,他就待在小庙里做画。只是那画做完之后,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均以画得不好而辞之。惟一流传下来的画,是一幅《秋荷图》,那幅画还是画在牛王庙的墙上的,后来被周士文临摹了下来,这画才得以流传到今日。周士文是民国时蒙阴的第三任县长,祖籍奉天辽阳,在蒙阴执政虽不足两年,却十分有政绩,老百姓那里颇有口碑。这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每到一地,他除忙于公务外,就是遍访书画名人,索购字画收藏。偶有闲暇,自己也运笔泼墨,陶冶性情。他画的虾神形兼备,颇有白石老人风范,虽不是书法大家,但也深受行家们的赞赏。一日,周士文率员到三山子植树,信步走进了牛王庙。一进庙门,他就看见了那幅《秋荷图》。只见那图上约有三两片荷叶。一枝荷花一只莲蓬,莲蓬上还落着一只秋蝉,荷下是一汪碧水,粼粼波光清楚可见,水下有小虾小鱼在游动,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他们的唼喋。整幅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一气呵成,非大家手笔绝无这般功力。周士文看罢,惊得瞪大眼睛,忙问随从这图是何人所做。那随从认识杨占法,就拿眼在殿内搜寻,一会儿便在一堆麦草中寻到了正呼呼大睡的杨占法,遂对周士文说:“就是他,一个叫花子。”周士文越发惊奇,他看看那图,又看看杨占法,然后一抱拳道:“这位先生,此图真是你的手笔?”杨占法打个哈欠,瞥了那图一眼,含含糊糊点了点头。周士文忙又抱拳道:“周某今天认识先生,真是幸甚,我平素极爱丹青,今请先生到敝舍一叙如何?”杨占法摇着头,嘿嘿地憨笑道:“咱一个叫花子,不怕脏了你大人?”周士文忙道:“哪里哪里,先生您这样的大家,本人真有点相见恨晚呢!”杨占法见推辞不过,又嘿嘿地憨笑一下说:“周大人咱也早认识,这么着吧,明日我专去赶您的门就是了。”然而一连三日过去,周士文并没见杨占法来访。第四天上,他早有点沉不住气了,就备了马匹亲自到庙里来请,进了庙门,除了那幅《荷花图》之外,杨占法早无影无踪了。周士文望着那空空的小庙,半晌无语,只好叹息而去。后来,杨占法竟再也没有在蒙阴城出现过,至于他到底何许人,又流落到哪里,到现在还是个谜。如今,那牛王庙也早已倒塌,惟有周士文临摹的那幅《秋荷图》还保留到现在,并且成了一件文物,被文物部门收藏起来。那图虽是临摹的,但在这个县的文物中却是最为珍贵的。据说有一位台商曾见过这幅图,出资50万美金购之,但被文管部门拒绝了。 5.这篇小说题为《奇丐》,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本文何以“奇丐”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析文中“杨占法”这一人物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占法做完画,为什么“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描写了杨占法虽然生活贫困,却醉心于艺术,且不为名利所动的传奇故事。 B.杨占法人品高尚,但性情极其古怪,拒绝别人向他“求画”,便是最好的明证。 C.小说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方法塑造了杨占法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 D.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他爱才,惜才,深得百姓拥戴。E.小说是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与鲁迅的作品风格极为相似。 F.小说结尾,耐人寻味,留下百年之“迷”,给人以极大的想像空间。
教师点评参考答案: 1.A(B怙hù C臀 tún D 跎tuó) 2.B(A 倍—辈 序—绪 C鹜—骛 急—亟 D 哑—鸦) 3.A 4.D 5.因为杨占法身上具有不同于一般乞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奇”:一奇是与众不同的讨饭方式;二奇是自成一格的“秃笔”书法,三奇是造诣精深的绘画艺术) 6.要点:杨占法是旧中国极有个性的艺术家。(①宁可沦为乞丐,也不以“卖画”为生。②每逢过年,乡邻向他求字,从不拒绝。③生活贫困,但醉心于艺术,绘画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④不依附“权贵”,不求声名显赫。) 7.优秀的艺术家不把粗糙的东西给人看。 8.BE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
下一篇文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