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说案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说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真实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时期的社会现实。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因此,很多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仅停留在人物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对套子的认识与批判。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条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没有套子就没有别里科夫,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只是对套子作用的印证。因此,认识,分析套子的内涵,特征,作用是把握这部作品的关键。我们要学会从别里科夫身上反省到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正如小说结尾写到“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才是这篇小说的永恒意义。
二.说学情
从学生情况,高二年级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了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变色龙》。对作者的创作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的第2课,之前必修3已学过一个单元小说(其中一篇是外国小说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另外,通过对本单元第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已经有较坚实的小说阅读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努力探究、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人物,解读主题。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别里科夫形象的特征。
2.通过认识别里科夫的形象特征,了解套子的特点,认识套子的涵义,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3.联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套子。
四.教学设想: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把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作为突破口,最终应当将分析鉴赏的目标指向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本篇课文的教学安排1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上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出别里科夫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套子。(相信学生可以从文本中获得相关的信息,不足之处老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1.在生活中,总想把自己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封闭)
A.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要穿雨鞋,带雨伞,穿棉衣(身子包进套子)
B.使用的东西如雨伞、表、小刀也要装进套子里
C.脸要藏起来,眼睛要戴墨镜,耳朵用棉花堵上
D.坐骊车要支起车篷,卧室象箱子,床上挂帐子,睡觉蒙被子
2.把所从事的工作也作为一个套子,借以藏身躲避现实
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3.极力把他的思想藏在套子里。
A.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若非禁止,哪怕是官方批准或默许,他也觉得可疑,不安,觉得还不行,更不用说违背法令了。
B.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如参加祈祷迟了,男教师穿绣花衬衫,教师骑自行车,周济穷人等),虽与他毫不相干,但他总是闷闷不乐。
C.甚至是很一般很平常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如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等),只因没禁止,他也惶惑不安!
D.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来没存在过的东西。
但仅有这样的整体感知还不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教古代汉语也是别里科夫的套子。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在别里刻夫身上有着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而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特征。
别里科夫是一个性格孤癖,行为鬼祟,虚伪守旧,仇视与反对一切新鲜事物,忠实地维护着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旧有的一切)的套中人形象。
有了这样的分析,老师即可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浑身都是套子的人统治了这座小城十五年?
通过阅读文本,相信学生会找出以下相关的信息: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如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中学生顽皮闹事,“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谨慎,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由于他搬出沙皇的法律条文压人,随时都可能向上面汇报,出卖人,大家都怕他。“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这个城市在他生活的十五年间,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可见这个小人物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别里科夫有无成婚的可能?在那个惊吓中死去是否合乎情理?(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认识套子的深层次意义
别里科夫绝无成婚的可能,因为两类人不可能走到一起。更何况这恋爱是怂恿的,别里科夫宁为“正人君子”也不愿冒“结婚”之风险。
其次,因为与华连卡的恋爱,导致漫画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在街上看到华连卡姐弟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的想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他弟弟,因为话不投机,别里科夫以告密相威胁,结果被柯瓦连科摔到楼下,偏巧被华连卡撞见,这使得他无地自容,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更主要的是在他看来他无法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因此在恐惧中死去,看来这种恐惧并非是生理上的恐惧,而是思想上的,可见他在那个惊吓中死去是合乎情理的。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既然埋葬了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小城的生活应该有了很大的转变,而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维护沙皇政府残酷统治的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套子”。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套子”,这些“套子”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要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这才是本文的永恒主题,才是作者编织这个“套子”的深层次意义。
在把握了小说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漫画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比较《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小说,各自特征不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情节取胜,而《装在套子里的人》显然没有很多的情节,主要是靠漫画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们知道漫画的特点是通过夸张、扭曲把人物特征充分显示出来的。
作者一方面夸张人物性格本身,描写套中人的外貌,特别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还要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在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像他一样把自己装在裹得如此之严的服装套子里的人,于是作品中的别里科夫就令人发笑。
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辖制“整个中学甚至全城足足十五年”,用的不是武力,而是唉声叹气,垂头丧气,用的是“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最后别里科夫摔了一跤,“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一摔而至于死,夸张的手法直逼人物虚弱,不堪一击的内心。
至此,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已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既认识到
作者编织这个“套子”的深层次意义,关注社会,认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套子,又掌握了小说通过漫画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