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秘莫测,似乎在于云雾缭绕的作用。然而北宋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早在十几天前他进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说,第一次看见庐山,好像见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诗人打算在这里透过云雾的迷纱直接认庐山本体。看,他横着观察,看到的是道道山岭﹔再从侧端详,所得到的则是座座奇峰。无论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看见的景色完全不同。可是苏轼并没有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的思索﹕人们所看到的各种异态毕竞是局部的景色,并不是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是游人不能眺出庐山之外看庐山。
结尾两句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和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山玩水才有这种认识﹖我们身在父母浓浓的爱意中,却毫不知晓,依旧一味的去父母面前提要求,而别人都看的清清楚楚。末两句诗明确地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这首诗意思深刻,但是用的语句却很浅显。深入浅出,这就是苏轼的语言特色。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达是浅显的,而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写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写出看庐山不知真面目的道理,这就人们为什么千百次把后二句诗当作哲理的原因。 苏轼的诗,以言理为特色。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四(4)班 周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