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T >> 题西林壁 >> 正文

 

题西林壁教材解读

古诗两首
 
 
 
 
 
 
 
 

一、教材解读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关链接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

 

庐山 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诗人李白曾这样称赞:“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是庐山著名胜迹。庐山有中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题壁诗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题西林壁,苏轼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题西林壁教材解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苏轼词的人生哲学——《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韩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
    【写作背景】念奴娇
    苏轼诗词鉴赏<念奴娇>
    苏轼(1037~1101)北宋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
    念奴娇品评
    苏轼   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建议
    《赤壁赋》关于练习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整体把握
    《赤壁赋》电子教材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
    “乌台诗案”和《赤壁赋》
    《赤壁赋》课文鉴赏
    《赤壁赋》多义词辨析
    《赤壁赋》教学设计
    巧用经典 化工无痕──对《赤壁赋》…
    《赤壁赋》特殊句式
    《赤壁赋》课文题解
    《赤壁赋》课文助读
    《赤壁赋》生字注音
    《赤壁赋》多音字辨析
    《赤壁赋》形近字辨析
    《赤壁赋》字词解释
    古今品评《赤壁赋》
    《赤壁赋》通假字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课文导读
    《赤壁赋》词语古今异义
    《赤壁赋》课文背景知识
    《赤壁赋》写作特点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建议
    《赤壁赋》有关资料
    《赤壁赋》参考图片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
    两作赤壁赋 双赋传千古──浅析前后…
    清风凌波,流光千古──苏轼《赤壁赋…
    笑解千愁,江月知我心──《赤壁赋》
    《赤壁赋》课文评点
    我读苏东坡《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
    行走在精神的高地──苏轼《前赤壁赋…
    《离骚》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历代名家汇评
    《赤壁赋》教学设计
    重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诵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离骚》…
    《赤壁赋》难解句子
    文具“四美”绝唱千古
    《赤壁赋》“窈窕之章”探解
    赤壁赋 知识点总结
    《赤壁赋》谁是开导者
    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浅谈苏轼的…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才子苏轼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赤壁赋》备课三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课文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2
    江城子 密州出猎译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实录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教版九…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创新教学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2
    赤壁之战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赏析
    《石钟山记》说课稿2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1
    《石钟山记》导读说课稿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
    “笑李渤之陋”实可陋--读苏轼《石钟…
    石钟山记-苏轼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鉴赏
    名篇《石钟山记》的由来
    《石钟山记》教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
    《赤壁赋》结构分析
    《赤壁赋》的句式特点
    《赤壁赋》课文导入
    《赤壁赋》重点难点指导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写作特色
    《赤壁赋》词类活用
    读苏东坡《赤壁赋》
    《前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上下文照应
    饮酒诵诗传真情──深入解读《赤壁赋…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轮回思想──解读《赤壁赋》的一把钥…
    《赤壁赋》中心意思
    《赤壁赋》学习要点
    走出心灵的阴霾──佳作《赤壁赋》赏…
    《赤壁赋》学法指导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赤壁赋》设疑赏析
    赤壁赋
    东坡居士
    苏东坡突围
    一咏三叹文赤壁
    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赤壁赋》设疑赏析
    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
    吟苏轼──读《赤壁赋》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穷则独善其身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点将过关
    《赤壁赋》迁移赏读与检测
    《赤壁赋》必记知识精选
    自题金山画像
    西江月
    《赤壁赋》课堂实录及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圆润锋芒
    苏轼的赤壁
    《赤壁赋》课堂练习
    阿房宫赋
    后《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杂谈
    狱中寄弟子由
    《赤壁赋》教学设计
    风雨任平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教学实践及后记
    30岁有关教学的反思──我的一堂“…
    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知识点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和简要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