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S >> 三峡 >> 正文

 

《三峡》典型例析

三峡》典型例析           1、句子中加粗的实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缺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嶂:屏障

     曦:阳光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D、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驾。

  2、句子中加粗的虚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从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如果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或:有时候。                       虽:即使。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实词。

   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湍:                            

     巘:

   ⑵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漱:                                  荣:

   ⑶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旦:                                  肃:

   ⑷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                                  绝:

  4、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虚词:

   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之:                                  则:

   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其:                                  不以:

  5、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重重叠叠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或者遇到皇帝的诏令急于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骏马飞奔,疾风呼啸,也没有这样快啊。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春天和冬天的时节,就有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每到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常常有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奇异,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⑵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7、举例说明文章如何抓住代表性的景物突出三峡景色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这个词用的是比喻义。还要注意“阙”是通假字,同“缺”。

    (通假字:文言文中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用字方法。“通”就是通用;“假”,借用。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的意思。“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四旋,掉转)

    “奔”,借代的修辞方法,用马行飞快的特征代指马,生动形象。

  2、C “虽”,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乘奔御风”表示假设的条件,“不以疾也”表示假设的结果。

    还要注意A、B项中的“自”是两种用法,解释它们需要联系上下文。前者是介词,用在名词的前面,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

  3、⑴ 湍:急流的水。 巘:山峰。

    ⑵ 漱:冲刷。 荣:茂盛。

    ⑶ 旦:早晨。 肃:寂静。

    ⑷ 哀:悲哀。 绝:断。

  4、⑴ 之:助词,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意为“的”。则:副词,便。

    ⑵ 其:代词,这。 不以:相当于“不如”。

  5、B 翻译文言文句子,基础是对句子中词语意思的准确理解,理解词语意思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此处是“有时候”的意思。联系“王命急宣”是举出一种特殊情况。

  6、⑴ 至于夏天江水暴涨,漫到了山上,沿江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⑵ 水清,树荣,山高,茂,实在是很有趣味。

  7、例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只有朝廷下达命令需要向各地传达,才有使者乘舟前往,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可以到达江陵,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快马加鞭,乘疾风,也没有这么快。以此从侧面表现水流湍急。

    又如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三峡,郦道元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三峡》典型例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郦道元的三峡的练习题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上册 《三峡》课堂实录
    《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2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3
    《三峡》郦道元 教案
    长江三峡——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原文与译文
    三峡 郦道元
    郦道元《三峡》原文与译文
    三峡 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眼中的三峡风光
    三峡|原文
    三峡作者郦道元简介
    三峡(郦道元)·非常测练同步卷
    三峡(郦道元)链接阅读
    《三峡》不是郦道元写的
    郦道元 <三峡>
    三峡(郦道元)原文翻译(译文)
    课文三峡研讨
    【原文】三峡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译文
    三 峡 [北朝·魏]郦道元 译文
    三峡赏析
    郦道元的三峡的翻译和赏析
    三峡翻译
    《三峡》说课稿
    《三峡》说课稿2
    《三峡》说课稿3
    郦道元《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郦道元)赏析
    《三峡》课堂实录
    三 峡([北朝·魏]郦道元)
    《三峡》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关于郦道元《三峡》的有关知识
    三峡重闻猿啼声 印证了郦道元的《水经…
    《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3
    《三峡》说课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字词综合运用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基础知识题
    长江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赏析
    《三峡》教学设计
    模山范水  抒情写意──谈《三峡》
    《三峡》重难点突破
    《三峡》课外语段阅读题
    《三峡》同步达纲练习
    《三峡》课时训练
    《三峡》课时训练
    《三峡》电子教材
    《三峡》整体把握
    《三峡》问题研究
    《三峡》练习说明
    三峡的形成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建议
    《三峡》课堂实录
    诵读品味《三峡》 领略壮美山水
    走近《三峡》
    《三峡》教学实录
    《三峡》导读
    《三峡》课文简析
    《三峡》学法导引
    《三峡》学法指导
    《三峡》语法修辞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课文结构分析
    《三峡》说课设计
    《三峡》课文背景知识
    《三峡》课文写作特色
    《三峡》素质教育新学案
    《三峡》课本习题提示
    《三峡》参考译文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郦道元生平
    郦道元与《水经注》
    《三峡》节选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