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登高 >> 正文

 

《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

作者:包 涛
  个人简介
  
  包涛,男,36岁。现任教于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中学。1992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也多次受到同仁、专家的好评。2001年被评为沈阳市十佳“我眼中的好老师”;2002年获沈阳市高中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沈阳市大东区首届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先后获沈阳市、辽宁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沈阳市大东区劳动模范。
  
  教育观点
  
  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
  曾读到文学大师巴金的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我想,教语文的目的也是要让同学们变得更加美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语文的世界是语词丛林的世界,我们则是丛林中的探险者。
  一、课文是线索,课堂是旅程,学习是历险
  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同伴、队友,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讲真话。和同学们讨论,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目的:求真知,求真理。我们从课本上、从讨论的话题当中,寻找到一条条线索,这些线索引领我们进入浅滩急流、高山大川。一路上,我们欣赏风景,也经历磨难。事实上,高中三年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旅行呢?古人有卧游之说,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山水之美。课堂成了我们眼睛旅行、心灵散步的地方,我们不仅在古今中外的山水中流连忘返,也在那些属于最伟大的心灵的旅途上行进。有了这样的经历,同学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澄澈,目光变得更加遥远。
  在学习《陈情表》的课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学们从李密身上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悲剧命运。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我引领同学们瞻仰司马迁不肯屈服的心灵:哪怕受到再大的侮辱,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酷刑而无惧色。同学们从中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为了实现理想,有时选择屈辱的“生”比选择壮烈的“死”更加艰难,也更为英勇。因此屈原是伟大的,司马迁则更加伟大。
  在李白白居易的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诗人杰出的一面,还能发现他们并不伟大的另一面。课堂上,我尝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一种目光,这目光能从不同的角度,照向我们研究的对象,让我们尽可能去触摸历史的真相,感悟生命的崇高与卑微。我告诉同学们,世界和人生是存在两种版本的——崇高版与卑微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真正成熟的审美观是知道它的丑陋而能看到它的美,并依然挚爱着它。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认识这个世界,而后爱她”。龙应台说的“我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深恶痛绝的土地”,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而知其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二、看到,听到,体验到
  高中生有思想,有见识。在作文中,同学们写到:“没有了规范与禁忌,你离邪恶有多远”;“照镜子,这一普通的日常动作却是深有内涵的,人不仅可以从中照见自己,也可以照见心灵,照见他人”;“人性不会在失落中崩溃,也不会在绝望中风干,它就躲藏在星星之火中,闪现它耀眼的光明”;“我宁愿被永世流放到这远离尘嚣的乡村,这里有无边的田野、茂密的森林和冬日里望不到边际的雪原。我喜欢雪原,因为只有你,可以封冻我无穷无尽的哀伤”。从他们一篇篇的文章中你会发现语词背后的又一个世界:这里有泪流满面的笑容,有痛苦而凝重的思考,有洞察人生真相的智慧。对我来说,同学们写作的声音有时是一种当头棒喝,有时是一种浅唱低吟。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简单,简单的往往是成人一成不变的目光。
  我跟同学这样讲:其实穿越丛林也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穿越之后的心灵受到的哪怕一丝的震颤。每一课的背后都有强烈的现实暗示,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勾践灭吴》为我们解释了苦难的精神意义。《触龙说赵太后》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家庭的梦想与期望。《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照镜子是深有意义的,我们不仅要照见自己,也要照见他人;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从自己身上看见他人。《孟子》的“王道思想”对我们更是一种启发,那个“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世界就是我们要开创的世界,而《荀子》则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自我塑造,所谓“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启发我们,哪怕只是一棵孤独的树,也必须看守住自己的心灵之月,既要认清自己“井底之蛙”的局限,也要有一种“进乎技矣”的超越眼光。这样,很多问题可能就不会像想象的那样艰难。我们完全可以像“庖丁解牛”那样,把高考视为一种游戏规则,超越高考,把目标定得更高远一些,这样苦恼也许就会变为乐趣。
  我组织同学们开展“影视课堂”,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看五十部质量上乘的影片,可以改变一个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我们观看了《千与千寻》,大家得出结论:我们都是那个丢失“自己”的孩子,老师也是。教室、操场,整个学校以至中国的考场都是那个巨大的城堡,我们被一种“强力”推动,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无可选择。如何走出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必须工作,必须努力,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的来处和出路。我们必须像一个真正的武士去赢得这场战斗!
  三、“盲人提灯”的自我警戒
  我深深地意识到,做一个能带领学生学习的老师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奔走于“丛林”与“丛林”之间,我是向导,也是队员。
  我深感在语文教学方面有很多苦恼、困惑和无能为力的地方,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只有努力地奔走、求索。写到这里,我想起禅宗里“盲人提灯”的故事:一位盲人提着灯笼走夜路,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照亮他人以免撞到自己,可是假如灯已经灭了,盲人却还不自知,就只好被别人撞倒了。我想,也许我正是那个盲人,手中的灯笼已经灭掉,或者已经极为微弱,自己又并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领队。而做一个盲眼的领队是多么可怕啊!
  为了让灯光能够持续,我必须不断追问;为了不致被撞倒或拖累他人,我只能继续努力。
  
  教学实录
  
  师:各位好,非常高兴能和二中的同学一起学习探讨。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杜甫这三首诗——《登岳阳楼》《登高》《旅夜书怀》,你什么时候读过,当时有什么感受?
  生:小时候读过《登高》,当时觉得诗中的景色非常壮阔。
  师: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生:他一生非常贫困。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
  生:初中时读过《登岳阳楼》,诗中景象非常雄浑壮阔。
  生:我初中时读过《旅夜书怀》,觉得里面有一种悲壮的美。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从审美的感觉上,捕捉第一印象很准。这三首诗都采用了一种“以壮阔之景写哀痛之情”的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同学们回去找一下使用这种手法的唐诗,比较后你会发现用得最好的就是杜甫。杜甫一生漂泊,暮年心情最为惨痛。然而在杜甫的眼中,景象却总是那样雄浑壮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世界,一起经历一下杜甫走过的旅途。
  请同学们理清一下思路,把这三首诗按照时间、地点的顺序,重新编排一下。
  生:较早的一首诗是765年在渝州写的《旅夜抒怀》,之后是767年在夔州写的《登高》,然后是768年在岳州写的《登岳阳楼》。
  师:杜甫是哪一年死的?
  生:770年。
  师:哪位同学了解杜甫死时的情况?
  生:杜甫死在一个岛上。当时涨水,杜甫困在那里,饿了几天,当地的知县闻讯送去白酒和牛肉,第二天杜甫死了。

 师:这个说法新旧《唐书》都有记载,但属于传说,冯至的《杜甫传》中,找了很多证据反驳了这一说法。大家可以看看这几本书,对照阅读,得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死得很悲惨。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这三首诗写于杜甫去世的前两年,那时他非常瘦弱,又老又病,遭了一辈子罪,到老仍然没有归宿,甚至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老病有孤舟”,杜甫最后应该就死在这条破船上。但是在这三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被命运击垮的诗人,我们看到的诗人既渺小又伟大。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永远是雄浑壮阔的大自然,这种雄浑壮阔的背景把渺小的人衬托得很伟大。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旅夜书怀》中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读诗)
  生:《旅夜书怀》中写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景象,星空低垂,平野广阔,夜空与辽阔的田野连在了一起,江水中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师:同学们,夜空是很美的事物,只能用高贵的美来形容。当你注视夜空时,你会有很多的遐想与思考。如果你还没注视过,那就注视吧。哪位同学愿意谈谈自己对夜空的感受?
  生:我会想到凡高的《夜空》,那种色彩、那种深邃浩渺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生:我想起康德的一句话:“人世间只有两种事物最崇高,一是夜晚灿烂的星空,一是人内心的道德律令。”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夜空下面,有一位老人,他伫立船头,衣衫褴褛,风烛残年,可是他眼中的风景居然是如此壮丽。这就是“以壮阔之景写哀痛之情”,这种写法能产生一种什么效果?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从个人境遇上说,杜甫这时应该是非常卑微渺小的,但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中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杜甫,一个有着美好壮阔的心灵世界的人。
  师:非常有哲理,这句话可以作为赏析《旅夜书怀》的经典话语,其他同学可以记录下来。这首诗中有一个形象非常鲜明,是什么?
  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的形象非常鲜明。
  师:很好,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古诗中,鸟的形象还有哪些?
  生: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回家的鸟。
  生: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十分孤傲的鸟。
  师: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只可怜的鸟。
  师:同学们,请思考“可怜”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吗?不要忽略前面一句话,请仔细品读一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漂泊流浪的鸟,在向天发出追问,追问自己的命运。
  师:非常好,这种解释我觉得很合乎这种意境。这是一只发出天问的鸟,应该反映了杜甫当时既无奈又愤怒的心境。我们对比这三种形象,陶渊明的鸟很幸福,苏轼的鸟很有派头,而杜甫的这只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不认输,有博大的心胸。而且诗人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往往都会发出自己的天问,甚至可以说杜甫的鸟可以代表陶渊明、苏轼以及其他诗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此时此刻,杜甫是在代表人类向夜空发出天问。命运如此坎坷,生活这样艰难,可是杜甫仍然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在表达着自己,并且呈现给我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灿烂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好的,《旅夜书怀》的讨论到此暂停,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刚才探讨的思路。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总结几个关键词。
  (两分钟后)
  生:风景、写作。
  生:心境、表达。
  生:形象、类比。
  生:旅途、写作。
  师:很好,我想连起同学总结的五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刚才的思路:旅途—写作—风景(形象)—心境。我觉得这是研读杜甫诗的一个思路,可以看看诗中他的旅途行程,写了哪些作品,是什么样的风景,诗人处于怎样的心境下,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杜甫的旅程,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一思路思考《登高》和《登岳阳楼》。
  (两分钟后)
  生:《登高》写于767年,杜甫在夔州弃舟登岸,来到高山之上,诗人眼前的风景十分壮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的心境十分悲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非常好,感觉很对。我们从中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你能吗?思考一下。我先把《旅夜书怀》中的关键词写下来:(765)渝州—《旅夜书怀》—(老人)夜空—沙鸥(鸟)—天问
  (生至黑板前板书:(767)夔州—《登高》—悲秋客—悲凉)
  师:“悲秋客”概括得极好,这里的风景确实不好概括,我说一下我的感觉,有风有天有猿啸有沙有鸟有落木有长江……
  生:老师,姜文演过一部电影《天地英雄》,我觉得用“天地”概括最好。电影演的是唐朝的英雄故事,我觉得杜甫就是唐朝的大英雄,因为他同命运做不懈的斗争。
  师:太好了,虽然我没看过这部片子,但从你的概括中我能感觉到电影里面的英雄气概;而且你对杜甫的评价也非常经典,我们就用“天地”概括吧。但这首诗里面的作战方式值得我们推敲,如果《旅夜书怀》中是天问,那么这里是什么呢?
  生:老师,鲁迅先是《呐喊》,然后是《彷徨》,既然《旅夜书怀》是天问,那么,这里就是“彷徨”,“彷徨”也是一种作战方式。
  师:好极了,我想鲁迅先生也会同意的。非常好。(修正关键词:(767)夔州—《登高》—(老人)天地—悲秋客—彷徨)下面谁来分析《登岳阳楼》?
  (生至黑板前板书:(768)岳州—《登岳阳楼》—(老人)乾坤—涕泗人—哭泣)
  生:老师,我觉得乾坤与天地重复,哭泣与涕泗重复。这首诗中“乾坤日夜浮”确实壮观,但诗人的眼光越过了这一风景,他是注视“戎马关山北”才“凭轩涕泗流”的。因此,应是“关山”和“同情”。
  生:不,我觉得这里的“关山”代表了“远方”,诗人注视着远方,那里有诗人的理想和寄托,而现在一切都要结束了。你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非常惨痛,而且诗人不仅同情着唐朝的百姓,我觉得他首先还是同情自己的,因而是一种告别。(掌声
  师:(修正关键词:(768)岳州—《登岳阳楼》—(老人)远方—涕泗人—告别)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我觉得你们已经走进了杜甫的世界,你们,还有我,与杜甫一起陷入了思考、陷入了疑问、陷入了痛苦、陷入了挣扎。天问—彷徨—告别,这三种心境的发展正是杜甫暮年的心路历程。老人将近人生终点,对此他似乎心有所感。在这三首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漫游求索的一生。他寻找了一辈子,寻找自己的人生出路、理想寄托。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杜甫的一生是漫游的一生,并且漫游也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也是唐朝很多诗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板书“漫游、寻找”)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每个人不都是漫游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旅夜书怀》。
  (诵读后结束本课)
  
  附:板书设计
  旅途——写作————风景(形象)————心境
  (765)渝州—《旅夜书怀》—(老人)夜空—沙鸥(鸟)—天问
  漫游(767)夔州—《登高》 —(老人)天地—悲秋客—彷徨寻找
  (768)岳州—《登岳阳楼》—(老人)远方—涕泗人—告别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登高全文
    杜甫的诗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唐诗鉴赏指导——杜甫《登高》诗歌鉴…
    登高
    观景的惆怅和觅人的孤独 ——杜甫陈子…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秋兴》与…
    杜甫〈登高〉探析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浣花溪畔落沙鸥
    《杜甫诗三首》教学建议
    《登高》赏析
    杜甫简介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
    关于杜甫的人生思想及诗歌艺术
    杜甫的象征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忧民一世──杜甫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登高》主编导读
    重阳节的活动习俗
    《杜甫诗三首》电子教材
    《咏怀古迹》“昭君篇”品析
    七律 长征(3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
    谈杜甫做诗的秘诀
    杜甫的社稷情怀
    《秋兴·其一》和《登高》比较赏析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与杜…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
    秋兴八首(之一)赏析及名家点评
    借古感时意深远──杜甫《咏怀古迹五…
    一曲消沉的歌──略论杜甫《登高》一…
    杜甫“悲诗”的文化底蕴──《登高》…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独留青冢恨绵绵──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
    秋风拂孤影 心潮逐浪涌──杜甫《登…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追求浑厚的课堂气象──杜甫《登高》…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壮志未酬身将死,笔蘸血泪话苍凉──…
    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小议杜甫的律…
    《登高》绝响──读杜甫《登高》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
    《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
    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主题思想
    《杜甫诗三首》诵读提示
    《杜甫诗三首》生字注音
    《杜甫诗三首》多音字辨析
    《杜甫诗三首》形近字辨析
    《杜甫诗三首》词语解释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山行 杜牧(原文)(译文)(注释)(5篇赏析…
    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亲临登高──析杜甫《登高》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杂谈
    《秋兴八首(其一)》授课心得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和贾舍人早朝
    赠花卿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登高》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满庭芳》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山居秋暝》
    古典诗词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古典诗词赏析——白居易《夜雪》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入
    恨别
    杜甫《登高》
    渔歌子 张志和 (2篇赏析)(原文)(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4篇赏析)(原文)…
    乡村四月 翁卷(4篇赏析)(原文)(译文)…
    忆江南(江南好) (2篇赏析)(原文)(译…
    望洞庭 刘禹锡 (3篇赏析)(原文)(译文…
    古诗词背诵 11首(原文)(译文)
    两小儿辩日 (1篇赏析)(原文)(译文)(注…
    赠花卿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八阵图
    牧童 吕岩(2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
    百忧集行
    宿府
    百忧集行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鹧鸪天》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竹里馆》
    杜甫登高说课教案
    杜甫《秋兴》与《登高》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输》原文与译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与翻译
    阿房宫赋原文与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与翻译
    师说原文与译文
    后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小石潭记》原文与译文
    曹刿论战 原文与译文
    古柏行
    长相思 纳兰性德 (4篇赏析)(原文)(译…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登高【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欣赏-注释-原…
    谚语定义
    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怎样写想象作文
    怎样开家长会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拼音教学中的两人合作学习
    古典诗词赏析——白居易《暮江吟》
    改变习惯 人生才有希望
    望庐山瀑布 李白(原文)(译文)(注释)(…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张籍(3篇赏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5篇赏析)(原文)(译文…
    学奕 (1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作…
    伯牙绝弦(原文)(译文)
    天净沙·秋 白朴(3篇赏析)(原文)(译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4篇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7篇赏析)(原文)(译文)…
    诗经·采薇 (2篇赏析)(原文)(译文)(注…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4篇赏析)(原文)…
    村居 【清】高鼎 (原文)(注释)(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原文)(译…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阁夜》
    舟过安仁 杨万里(1篇赏析)(原文)(译文…
    春日 朱熹 (原文)(译文)(注释)(3篇赏…
    咏柳 贺知章 (原文)(译文)(注释)(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原文)(译文)(注…
    望天门山 李白 (原文)(译文)(注释)(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原文)(译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原文)(译文)(…
    赠汪伦 李白 (原文)(译文)(注释)(5篇…
    回乡偶书 贺知章(原文)(译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欣赏.注释.释…
    夜书所见 叶绍翁(原文)(译文)(注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原文)(译文)(注释…
    绝句 杜甫 (原文)(译文)(注释)(6篇赏…
    把阳光洒向角落
    游山西村 陆游 (原文)(译文)(注释)(3…
    题西林壁 苏轼 (原文)(译文)(注释)(4…
    嫦娥 李商隐 (原文)(译文)(注释)(6篇…
    乞巧 林杰 (原文)(译文)(注释)(1篇赏…
    赠刘景文 苏轼(原文)(译文)(注释)(4篇…
    小池 杨万里(原文)(注释)(译文)(4篇赏…
    静夜思 李白(原文)(注释)(译文)(5篇赏…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原文)(译文)(注…
    所见 清 袁枚(原文)(注释)(译文)(3篇…
    和贾舍人早朝
    春晓(原文)(注释)(译文)(5篇赏析)(作…
    独坐敬亭山 李白 (3篇赏析)(原文)(译…
    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
    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临江仙》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鹿柴》
    杜甫《登高》教案
    析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画 远看山有色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