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登高 >> 正文

 

杜甫〈登高〉探析

杜甫登高〉探析

■新化高工  詹惠玲 老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注1)

 

壹、前言

登高望远,忧从中来,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意蕴之一。文士登高望远,面对万象之纷陈,常迸发出多元的想象与丰富的情感。眼中之千万景象,形诸笔端,显现了现实世界的纷扰不定与自我生命位置的无依。在审美视觉中,即景会心,千景万象的知觉,因文士视觉联想、心理活动、生命经历等而串联出情感。杜甫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他的一生坎坷困顿、饱经战乱,却始终怀着忠君爱国、经时济世之志,关心民众疾苦,忧国忧民;即使是晚年百病缠身、穷愁潦倒之际,其苍凉悲壮的诗作,也时时流露出伤时忧国、壮志未酬的深切叹惋,其七言律诗〈登高〉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胡应麟云:「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注2)清人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注3)是一首景象苍凉扩大,气势浑圆的七言律诗。全诗先写登高所见之景,后写登高感触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通过深秋登高所见秋江肃杀的景色,抒发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委婉细腻的怨别伤离之作,引发诗人无穷思绪、古今之思、身世之感及家国之叹。

 

贰、〈登高〉赏析

〈登高〉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在夔州时所写(注4)。当时他生活无靠,又身患疾病,病痛不时发作,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瞭望秋江万里,满月秋色,引动了杜甫老病孤愁之伤感,遂成此篇。

一、时代背景

杜甫一生经历了战乱与饥荒,常因战乱而被迫迁徙,反映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社会的动荡不安。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叛乱,杜甫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肃宗即位,「自鄜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注5)饱尝离乱之苦。来年逃出长安,拜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干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自东都回华州。……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卜西枝村置草堂,未成。十月,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注6)饥饿多病,为其一生中最穷困潦倒之时。同年十二月入蜀,至成都郊外浣花溪畔建立草堂,生活始安定。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严武卒,杜甫孤凄无依,离开堂南下。至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留滞夔州二年,作〈登高〉一诗,倾诉其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大历五年(公元七七○年),「避臧玠乱入衡州。……竟以寓卒,旅殡岳阳。」(注7)杜甫晚年生活穷愁潦倒,此一时期的诗作却最多,其济世雄才遭碰壁,经国济民的理想难及,渴望有为的生命在现实面前不得抒发,唯有吟诗,才能稍解其忧郁悲愤的情绪,把凌云壮志化作生命的悲怆。对于杜甫来说,生命是有为的,有为的生命应该在经世济民,定国安邦的伟业中得以实现,这是杜甫一生不变的追求。

二、研析

(一)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时值深秋,天高气朗,猿啼声哀,杜甫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围绕着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风急天高」,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是急风震撼高天所发出怒号的声音,因登高站在高处觉得风急,秋气凛冽,风势劲峭。「猿啸哀」,《水经注》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8)夔州在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入峡口处,峡口以风大闻名,山高水险,此地多群猿长啸,啼声凄厉,杜甫以高猿长啸助秋声之哀,更觉凄凉。「渚清沙白」是深秋凄清的景色,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鸟飞回」是以飞鸟之影映入寒渚,增强凄清的气氛,这是登高所之见。

杜甫一开头就以夔州的环境景物,以「风急」、「天高」带动全诗,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更显萧飒凄凉。天虽高不可攀,风则急如飞檄;杜甫登高,仰视上空则天高风急,遥听猿猴哀鸣,俯瞰渚清沙白,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的鸟群。杜甫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只见水中小洲凄清冷落,白沙闪闪,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成群的归鸟在风中飞翔回旋,无所依傍,杜甫用这两句勾画出一幅精美的图

这一联杜甫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表现了杜甫用词造句、写景抒情的精湛功夫,既展现了季节的苍茫、凄清及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首句写登高时的耳闻,以远景为主,以景入情,予人听觉上的悲切感。次句居高临下,见地面洲渚凄清冷落,群鸟低空飞翔,写登高时所见,以近景为主,融情于景,予人视觉上苍茫之感。

不仅上下两句相对,亦有句中对,例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其对仗工整,涵盖远「风急、天高、猿啸」,近「渚清、沙白、鸟飞」;上「风急、天高」,下「渚清、沙白」;声「风急、猿啸」,色「渚清、沙白」;动「风急、鸟飞」,静「渚清、沙白」各种不同的角度,构成一幅浩瀚的图

(二)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第三句承句首,此联写登高所见山上之景,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写水,因风急,故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写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杜甫沉郁、悲凉之感,创造出气势磅礴,表现了夔州秋天的特征。「落木」因秋季风急,落叶纷纷。而「萧萧」形容落叶之声。《楚辞补注》云:「风飒飒兮木萧萧。」(注9)可见秋意之浓,肃杀之气,遍满天下。「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显示了杜甫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滚滚」形容长江在峡谷中奔流湍急,以虚字传神,写登高所见水上之景,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从远景写具体景物「木」与「江」,「落」与「下」二字,表现落木之多与凋零声势之大。「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从峡中实景引起回忆。杜甫因严武辞世,失所凭依,不得已于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率家人离开成都堂,乘舟经过渝州、忠州而抵夔州,是顺江东而下的。对萧萧木叶,滚滚江声,自是难掩今昔之思。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注10)杜甫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及长江滚滚的秋景。表现出夔州秋天的气氛,从大处着墨,写整体景物。两句写景,包括「无边」、「不尽」、「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杜甫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山林落叶,在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有声;低头俯瞰,奔流不息的江水,从遥远的西方滚滚而来,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描写山水则有形有声,把秋江深远广大的境界、肃杀的景象、宏伟悲壮的气魄表现的生动传神。这种色彩暗淡、凄凉动荡的自然景象,很容易使人想到安史之乱后,外族入侵、军阀混战、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落木萧萧,江水东流的秋景,也易使人想到人生短暂。其意境的开阔,令人不胜秋之感慨。此联虽未点明登高,而实皆为登高所闻所见之景,暗寓悲秋之情。其境界阔大深远、气象萧森、情寓景中,从苍凉萧飒的自然景色中,可以感觉到杜甫沉重的心情、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

(三)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由眼前写景转入抒发之情。「万里悲秋」与颔联「无边落木」相承,由落叶之景引起悲秋之情。「百年多病」(注11)与颔联的「不尽长江」相承,由岁月如江水逝去,引起壮志未申之感,是杜甫穷极潦倒的写照。更何况「多病」之身,勉强登台更感困难。至于「万里」说明杜甫自华州而秦州,至成都而至夔州,可见旅程之远。「独登台」表明杜甫是在高处远眺,无亲朋为伴,犹为凄苦,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常作客」即杜甫自干元元年(公元七五七年)左迁华州即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今滞留夔州,历时十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无边」、「不尽」,有相呼应的作用,上段写景之后,下段转而抒情,情与景交融相合。

「『万里』是说离家有万里之遥;『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犹言一生,又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悲秋的最重要部分。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无限感慨!」(注12)罗大经亦云:「万里,地遥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精确。」(注13)

「悲秋」是诗眼,蕴藏着极为沉痛之情。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杜甫由眼前秋景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孤独失落,一生为客却事业难成,故产生无限悲哀的情绪。而「百年多病独登台」,把杜甫的悲秋情绪描写得更为沉痛抑郁,因为人生将尽,生活无靠,被迫乘船漂流,百病缠身,无奈滞留夔州。此时杜甫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都相继去世。

杜甫自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携家带眷由奉天到白水,由华州往秦州。干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抵达成都,后由绵州泊梓州、阆州。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达夔州,十余年间辗转流徙,到处作客,生活无着,备受折磨。「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牙齿半落左耳聋」(〈复明〉)、「卧愁病却废」(〈客居〉)、「眼复几时暗」(〈耳聋〉)(注14)。杜甫颠簸一生,尝尽战乱之苦、困顿之苦、贫穷之苦、多病之苦,以一生血泪叙写自己老病孤独的凄凉和壮志难酬的悲怆。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四)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注15)上句写杜甫容颜衰老,因国步艰危而忧虑国事;再加上生活困顿,满怀「苦恨」,因而两颊鬓毛,几乎如霜般雪白。在此困顿的时局,又值艰难的暮年,杜甫虽欲匡时,然而却力有不逮,因此用「苦恨」二字表达此种矛盾痛苦的心情。因「万里」、「常作客」而备尝世事「艰难」,时时充盈于胸中的国「恨」家愁,使得杜甫「繁霜鬓」而贫穷「潦倒」。「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衰老多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下句写杜甫原本嗜酒而今停杯,又无酒可喝。久客他乡,备尝艰难自然愁多,因而使得他衰老、心灰意冷,想要藉酒消愁,但是却因病不能喝酒,愁绪更难以排解。本想以登高望远来排解心中的沉郁,但是面对如此秋江,无故地增添了许多愁烦。

前三联写得震撼而又悲壮,到了尾联却是忧郁愁苦,无限悲凉。杜甫饱尝潦倒生活之痛苦,国难家穷之折磨,使自己愁白头发,再加上患病断酒,内心之郁闷可想而知,本来登楼是想排遣烦恼,却反而更添愁苦。杜甫的心情,瞬息万变,他把此时的情怀描述的如此细腻,留给读者无限思索和咀嚼的空间。

(五)小结

这首诗首联刻划眼前具体景物,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使得形、声、色一一得到表现。「悲秋」为其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后四句的抒情,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这种曲折的章法,使得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家的写意,只可传神意会。颈联则表现感情,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缠身,表达了杜甫老来「悲秋」的情怀,把一个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表达出来。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一、三两句相承写景物,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首、颔二联写景而引出「悲秋」,颈、尾二联由「悲秋」而「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而杜甫的忧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杜甫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感叹,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诗篇。描绘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诗人感世怀乡的悲郁情怀。虽然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却不是一味地哀伤,而是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情感,使读者能感触到诗人那种广大的胸怀。清人施补华评赞曰:「〈登高〉一首,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句『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句『万里悲秋』两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注16)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而此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注17) 这首诗凝结着杜甫壮志难酬及悲愤潦倒的喟叹,字字蕴含着愤慨,加上杜甫艺术性的技巧,故句句流畅自然,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特色。

〈登高〉内容上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都表现出杜甫的思想内蕴和历史意识,在情感上有着起伏回旋,有着缓急的变化。例如: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表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平缓,彷佛受到悲情的制约。而「落木」将诗人的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之后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了开阔辽远的境界,又彷佛冲缓了这种悲情。

从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此外,在表达的含蓄上,杜甫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使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站立在高台上的穷儒形象。又声律上精细微妙,独具一格,如「繁霜鬓」、「浊酒杯」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亭」四字,仄平交错又为迭韵,声调悠扬意韵绵长。此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其所产生的音乐之美,臻于至上。

三、美感特质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悲愁为美是一种风尚,杜甫〈登高〉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因此诗歌中「愁」、「悲」犹为突出,具有独特美感。「悲」渲染了整首诗的意象,「悲秋」对于充满现实挫败感的杜甫来说无疑是最具情感表现力。秋涵盖了「悲」、「独」、「客」、「病」、「苦」、「恨」等种种艰难境遇,是杜甫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在自然中的呈现。「秋」为抒情的媒介,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达到了美感效果。不仅诗人眼中的季节有着浓郁的悲意,其眼中也弥漫着愁情。因此,杜甫在诗中往往借着绘秋形、摹秋声、描秋色、秋态来展现诗歌中「悲」的特质。因为诗人的才情,建构了一个诗情的世界,所以诗歌中有着一股苍冷孤寂之感,使得诗歌更富有美感,传达出登高时杜甫内心深刻的悲情。

此首藉登高由近而远的视角推移效果,以写意的笔法来描写秋的凄清和悲壮苍凉。诗歌在猿的哀啼、鸟的低回以及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落木窸窣有声,长江汹涌有势的深秋悲意中,把一个沦落他乡、老病孤愁的诗人带入了漫无边际的秋之时空里。这种以客观写景,加以主观化的描写,写尽了秋色中诗人的满腹悲伤。因为作客他乡已是愁苦的,更何况长年漂泊,又在万里之外,怎不令其思乡情切,备感神伤?又登台远望已添乡愁,更何况孤独无伴,体弱多病,怎不令其感叹生命有限?所以,杜甫郁结心里的悲思情愁在与「秋」的相遇中得以抒发。(注18)

 

参、登高意象

一、生命意涵

登高望远,使人愁肠百结,又使诗人抒发胸中郁气,却畏惧登高望远,因为这每每使他们悲从中来,难以自禁。生命意识的自觉使中国古代文人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不愿与木同朽,而渴望精神的不朽,为达此目的便执着于现实的世界,以追求建功立业。所以,登高者所看到的往往不是灿烂的理想,而是生命的短暂,因为生命的短暂与易逝,所以想建功立业以达到不朽。然而世路坎坷,人生多舛,理想往往成空,登高之际更感到孤独与前途渺茫。登高远望时,所见之景大抵都是广阔的自然天地,尤其是山水浮云,大自然以其亘古不变的恒久与诗人生命的短暂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滔滔不绝的流水和变幻不停的浮云又象征了生命的易逝。然而世路坎坷,当他们登高望远时所见到的不是理想而是生命的短暂时,诗人们如何不悲从中来?

二、心灵悲歌

诗人郁结于怀的忧虑、焦灼、无奈与悲痛,使其在身心双重煎熬中,抒发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而又无能为力的沉郁悲歌,其丰富的生命投入,使得诗歌充满了政治的落寞与人生的失意。诗人在历史现实交错中,在物我交流、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中,带有浓厚悲剧意识。它慰藉着诗人,也同时表达着诗人对现实的失落感及短暂的逃避心态。这是杜甫的悲哀,也是登台寂寞者共同的悲哀,其生命的孤独与太多的无奈,使生命带有悲剧色彩。

在个人政治命运困顿时,诗人呈现出精神与情感的体验,正是时不我与的生命情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当诗人在诗歌之外承受着道德使命感及命运之艰时,〈登高〉诗便成为诗人实现一种生命的解放和转换。然而诗人在诗歌之外,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因此每一个希冀有所作为的诗人,在诗歌中都重复着以前诗人们的悲哀,但是却不可能跳脱历史的藩篱。(注19)

 

肆、结语

杜甫并非把有限的篇幅全留给肃杀的秋色,他自己一生漂泊和老病孤独的遭遇,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苍凉悲壮的感情,读来让人沉郁而感伤。诗中写景有细描、有写意;细描写出景物的形、声、色、态;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诗中亦有视觉形象的描写,写所见;有听觉形象的摹拟,写耳闻;有仰视「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俯视「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抒情则有从时间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空间的着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残骨飘零,最后归结为时世的「艰难」是潦倒之根源。运用这种错综复杂的手法,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的沉郁而悲壮。

杜甫一生的血泪,用如此完美的艺术形式和错综变化的艺术手法,把暮年孤独、壮志难申的真情,表达的慷慨激越、悲壮苍凉,我们能不为诗人及其所处的时代感慨万千吗?

 

附注

注1:见清‧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台北:中文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册下,页一四七三。

注2:见明‧胡应麟着,《诗薮》,台北:广文书局,一九七三年,内编,页二九○~二九一。

注3:见唐‧杜甫撰,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台北:华正书局,一九八一年,册一,页二十二。

注4:见清‧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云:「旧编成都诗内,按诗有猿啸哀之句,定为夔州作。」台北:中文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册下,页一四七三。

注5:见唐‧杜甫着、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册一,页十五,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四月,一版四刷。

注6:见《杜诗详注》,册一,页十六。

注7:同注6,页十八。

注8:见北魏‧郦道元着,《水经注》,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册一,页五十三。

注9:见汉‧刘向辑,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七版,页六十九。

注10:见清‧王夫之撰、戴鸿森注,《姜斋诗话笺注》,台北:木铎出版社,一九八二年,页一二一。

注11:参见罗大经,《鹤林玉露》云:「百年,暮齿也。」台北: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页六十九。

注12:见萧涤非,《唐诗鉴赏集成》,台北:五南书局,一九九○年,页一五四。

注13:参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新一版,页六十九~七十。

注14:见清‧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台北:中文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册下,页一三六三、一二八六、一一五七、一五四四。

注15:参见明‧嘉靖王府刊本,《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云:「新亭,作新停。」台北:大通书局,一九七四年,页五十八。又见唐‧杜甫撰、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则作「新亭」,注云:「亭,通停。」,台北:华正书局,一九八一年,册一,页二十二。

注16:见清‧施补华,《岘山诗说》,参见杨冰心,〈壮志未酬身将死,笔蘸血泪话苍凉~谈杜甫的七律「登高」〉,《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十八卷第一期,二○○一年三月,页十七~十九。

注17:见明‧胡应麟着,《诗薮》,台北:广文书局,一九七三年,内编,页一七八。

注18:参见门立功着,〈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滨州师专学报》,第十四卷第三期,一九九八年九月,页二十一~二十二。

注19:参见孙琴安着,《唐七律诗精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一九九○年六月,一版二刷,页一二二。

 

参考书目

一、专书

1.清‧朱鹤龄辑注,《杜工部诗集》,册下,台北:中文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2.刘中和着,《杜诗研究》,台北:益智书局,一九八五年十月,四版。

3.施蛰存着,《唐诗百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一九八七年。

4.孙琴安着,《唐七律诗精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一九九○年六月,一版二刷。

5.杨慧杰着,《杜诗品评》,台北:东大图书,一九九○年四月。

6.许永璋着,《杜诗名篇新析》,台北:天工书局,一九九一年八月,初版。

7.王运熙、杨明着,《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一九九四年。

8.萧涤非等着,《唐诗鉴赏集成》,台北:五南书局,上册,一九九五年四月,初版二刷。

9.唐‧杜甫着、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册一,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四月,一版四刷。

10.清‧朱鹤龄着,《杜工部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九八年。

11.许正中着,《唐代律诗析赏》,台北:东大图书,二○○一年八月。

二、期刊

1.杨冰心,〈壮志未酬身将死,笔蘸血泪话苍凉~谈杜甫的七律「登高」〉,《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年三月,第十八卷第一期,页十七~十九。

2.门立功,〈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滨州师专学报》,一九九八年九月,第十四卷第三期,页二十一~二十二。

3.刘幼娴,〈杜甫「登高」诗析论〉,《中山中文学刊》,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二期,页二十七~四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杜甫〈登高〉探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
    登高全文
    杜甫的诗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唐诗鉴赏指导——杜甫《登高》诗歌鉴…
    登高
    观景的惆怅和觅人的孤独 ——杜甫陈子…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秋兴》与…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浣花溪畔落沙鸥
    《杜甫诗三首》教学建议
    《登高》赏析
    杜甫简介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
    关于杜甫的人生思想及诗歌艺术
    杜甫的象征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忧民一世──杜甫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登高》主编导读
    重阳节的活动习俗
    《杜甫诗三首》电子教材
    《咏怀古迹》“昭君篇”品析
    七律 长征(3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
    谈杜甫做诗的秘诀
    杜甫的社稷情怀
    《秋兴·其一》和《登高》比较赏析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与杜…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
    秋兴八首(之一)赏析及名家点评
    借古感时意深远──杜甫《咏怀古迹五…
    一曲消沉的歌──略论杜甫《登高》一…
    杜甫“悲诗”的文化底蕴──《登高》…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独留青冢恨绵绵──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
    秋风拂孤影 心潮逐浪涌──杜甫《登…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追求浑厚的课堂气象──杜甫《登高》…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壮志未酬身将死,笔蘸血泪话苍凉──…
    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小议杜甫的律…
    《登高》绝响──读杜甫《登高》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
    《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
    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主题思想
    《杜甫诗三首》诵读提示
    《杜甫诗三首》生字注音
    《杜甫诗三首》多音字辨析
    《杜甫诗三首》形近字辨析
    《杜甫诗三首》词语解释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山行 杜牧(原文)(译文)(注释)(5篇赏析…
    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亲临登高──析杜甫《登高》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杂谈
    《秋兴八首(其一)》授课心得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和贾舍人早朝
    赠花卿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登高》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满庭芳》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山居秋暝》
    古典诗词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古典诗词赏析——白居易《夜雪》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入
    恨别
    杜甫《登高》
    渔歌子 张志和 (2篇赏析)(原文)(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4篇赏析)(原文)…
    乡村四月 翁卷(4篇赏析)(原文)(译文)…
    忆江南(江南好) (2篇赏析)(原文)(译…
    望洞庭 刘禹锡 (3篇赏析)(原文)(译文…
    古诗词背诵 11首(原文)(译文)
    两小儿辩日 (1篇赏析)(原文)(译文)(注…
    赠花卿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八阵图
    牧童 吕岩(2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
    百忧集行
    宿府
    百忧集行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鹧鸪天》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竹里馆》
    杜甫登高说课教案
    杜甫《秋兴》与《登高》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输》原文与译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与翻译
    阿房宫赋原文与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与翻译
    师说原文与译文
    后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小石潭记》原文与译文
    曹刿论战 原文与译文
    古柏行
    长相思 纳兰性德 (4篇赏析)(原文)(译…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登高【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欣赏-注释-原…
    谚语定义
    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怎样写想象作文
    怎样开家长会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拼音教学中的两人合作学习
    古典诗词赏析——白居易《暮江吟》
    改变习惯 人生才有希望
    望庐山瀑布 李白(原文)(译文)(注释)(…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张籍(3篇赏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5篇赏析)(原文)(译文…
    学奕 (1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作…
    伯牙绝弦(原文)(译文)
    天净沙·秋 白朴(3篇赏析)(原文)(译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4篇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7篇赏析)(原文)(译文)…
    诗经·采薇 (2篇赏析)(原文)(译文)(注…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4篇赏析)(原文)…
    村居 【清】高鼎 (原文)(注释)(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原文)(译…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阁夜》
    舟过安仁 杨万里(1篇赏析)(原文)(译文…
    春日 朱熹 (原文)(译文)(注释)(3篇赏…
    咏柳 贺知章 (原文)(译文)(注释)(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原文)(译文)(注…
    望天门山 李白 (原文)(译文)(注释)(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原文)(译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原文)(译文)(…
    赠汪伦 李白 (原文)(译文)(注释)(5篇…
    回乡偶书 贺知章(原文)(译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欣赏.注释.释…
    夜书所见 叶绍翁(原文)(译文)(注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原文)(译文)(注释…
    绝句 杜甫 (原文)(译文)(注释)(6篇赏…
    把阳光洒向角落
    游山西村 陆游 (原文)(译文)(注释)(3…
    题西林壁 苏轼 (原文)(译文)(注释)(4…
    嫦娥 李商隐 (原文)(译文)(注释)(6篇…
    乞巧 林杰 (原文)(译文)(注释)(1篇赏…
    赠刘景文 苏轼(原文)(译文)(注释)(4篇…
    小池 杨万里(原文)(注释)(译文)(4篇赏…
    静夜思 李白(原文)(注释)(译文)(5篇赏…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原文)(译文)(注…
    所见 清 袁枚(原文)(注释)(译文)(3篇…
    和贾舍人早朝
    春晓(原文)(注释)(译文)(5篇赏析)(作…
    独坐敬亭山 李白 (3篇赏析)(原文)(译…
    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
    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临江仙》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鹿柴》
    杜甫《登高》教案
    析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画 远看山有色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