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D >> 登高 >> 正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原文)(译文)(注释)(3篇赏析)(作者介绍)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一: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二: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2)题: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赏析三: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作者赏析: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四朝闻见录》自署龙泉(今属浙江)。从叶适学,与真德秀、葛天民交甚密。仕历不详,后弃官居西湖。有《四朝闻见录》五卷,诗多散佚,仅《江湖小集》中存《靖逸小板》一卷。叶绍翁诗,以汲古阁影宋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两宋名贤小集》(筒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夜书所见 叶绍翁(原文)(译文)(注释)(3篇赏析)(作者介绍)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
    登高全文
    杜甫的诗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唐诗鉴赏指导——杜甫《登高》诗歌鉴…
    登高
    观景的惆怅和觅人的孤独 ——杜甫陈子…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秋兴》与…
    杜甫〈登高〉探析
    杜甫简介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
    一曲消沉的歌──略论杜甫《登高》一…
    登高习俗与杜甫的《登高》诗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符号──对…
    关于杜甫的人生思想及诗歌艺术
    杜甫的象征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忧民一世──杜甫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登高》主编导读
    《杜甫诗三首》电子教材
    借古感时意深远──杜甫《咏怀古迹五…
    牧童 吕岩(2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
    谈杜甫做诗的秘诀
    杜甫的社稷情怀
    《秋兴·其一》和《登高》比较赏析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与杜…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诗情萧飒 意境深邃──杜甫《秋兴八…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登高》赏析
    《登高》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独留青冢恨绵绵──杜甫《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歌鉴…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
    秋风拂孤影 心潮逐浪涌──杜甫《登…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秋兴八首(之一)赏析及名家点评
    杜甫诗《登高》浅析及格律分析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
    苍凉沉郁的秋之歌──杜甫《登高》诗…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壮志未酬身将死,笔蘸血泪话苍凉──…
    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小议杜甫的律…
    《登高》绝响──读杜甫《登高》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重阳节的活动习俗
    浣花溪畔落沙鸥
    古典诗词赏析——白居易《夜雪》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
    《杜甫诗三首》主题思想
    《杜甫诗三首》诵读提示
    《杜甫诗三首》生字注音
    《杜甫诗三首》多音字辨析
    《杜甫诗三首》形近字辨析
    《杜甫诗三首》词语解释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山行 杜牧(原文)(译文)(注释)(5篇赏析…
    杜甫“悲诗”的文化底蕴──《登高》…
    《杜甫诗三首》课文赏析
    《杜甫诗三首》疑难解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译文
    亲临登高──析杜甫《登高》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入
    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
    《秋兴八首(其一)》授课心得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追求浑厚的课堂气象──杜甫《登高》…
    和贾舍人早朝
    赠花卿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登高》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满庭芳》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山居秋暝》
    古典诗词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杜甫诗三首》教学建议
    《杜甫诗三首》教学杂谈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登高》
    七律 长征(3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
    渔歌子 张志和 (2篇赏析)(原文)(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4篇赏析)(原文)…
    乡村四月 翁卷(4篇赏析)(原文)(译文)…
    忆江南(江南好) (2篇赏析)(原文)(译…
    望洞庭 刘禹锡 (3篇赏析)(原文)(译文…
    古诗词背诵 11首(原文)(译文)
    两小儿辩日 (1篇赏析)(原文)(译文)(注…
    《咏怀古迹》“昭君篇”品析
    春夜喜雨
    舟过安仁 杨万里(1篇赏析)(原文)(译文…
    登高【赏析】
    古柏行
    江南逢李龟年
    百忧集行
    宿府
    百忧集行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鹧鸪天》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竹里馆》
    杜甫登高说课教案
    赠花卿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八阵图
    念奴娇·赤壁怀古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与翻译
    阿房宫赋原文与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与翻译
    师说原文与译文
    后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小石潭记》原文与译文
    恨别
    把阳光洒向角落
    改变习惯 人生才有希望
    杜甫《秋兴》与《登高》比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欣赏.注释.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欣赏-注释-原…
    谚语定义
    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
    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怎样写想象作文
    怎样开家长会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
    古典诗词赏析——白居易《暮江吟》
    曹刿论战 原文与译文
    望庐山瀑布 李白(原文)(译文)(注释)(…
    长相思 纳兰性德 (4篇赏析)(原文)(译…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张籍(3篇赏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5篇赏析)(原文)(译文…
    学奕 (1篇赏析)(原文)(译文)(注释)(作…
    伯牙绝弦(原文)(译文)
    天净沙·秋 白朴(3篇赏析)(原文)(译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4篇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7篇赏析)(原文)(译文)…
    诗经·采薇 (2篇赏析)(原文)(译文)(注…
    村居 【清】高鼎 (原文)(注释)(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原文)(译…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阁夜》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春日 朱熹 (原文)(译文)(注释)(3篇赏…
    咏柳 贺知章 (原文)(译文)(注释)(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原文)(译文)(注…
    望天门山 李白 (原文)(译文)(注释)(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原文)(译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原文)(译文)(…
    赠汪伦 李白 (原文)(译文)(注释)(5篇…
    回乡偶书 贺知章(原文)(译文)(注释)(…
    公输》原文与译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4篇赏析)(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原文)(译文)(注释…
    绝句 杜甫 (原文)(译文)(注释)(6篇赏…
    拼音教学中的两人合作学习
    游山西村 陆游 (原文)(译文)(注释)(3…
    题西林壁 苏轼 (原文)(译文)(注释)(4…
    嫦娥 李商隐 (原文)(译文)(注释)(6篇…
    乞巧 林杰 (原文)(译文)(注释)(1篇赏…
    赠刘景文 苏轼(原文)(译文)(注释)(4篇…
    小池 杨万里(原文)(注释)(译文)(4篇赏…
    静夜思 李白(原文)(注释)(译文)(5篇赏…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原文)(译文)(注…
    所见 清 袁枚(原文)(注释)(译文)(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晓(原文)(注释)(译文)(5篇赏析)(作…
    独坐敬亭山 李白 (3篇赏析)(原文)(译…
    古典诗词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
    古典诗词赏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
    古典诗词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
    古典诗词赏析——苏轼《临江仙》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鹿柴》
    杜甫《登高》教案
    析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画 远看山有色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