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杜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2.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行二。原籍襄阳,曾祖时迁居河南府巩县。祖审言,有诗名。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三.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四.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五.整体把握
送别场面
悲惨凄绝 |
征夫之苦
田园荒芜 |
抓夫逼租
回扣前文
战争灾难 |
血泪控诉
感情深化 |
悲惨景象
回扣开头 |
揭示根源 |
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整体把握诗的结构和主体内容,使学生有个大概的理解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