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B >> 兵车行 >> 正文

 

《兵车行》教学实录

师:咱们学过了《蜀道难》和《将进酒》以后,对李白的诗总体上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他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

师:与李白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同学们可能已经想到了——杜甫。他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以同学们的理解,现实主义风格是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描写现实,写实事……

师:对!写实事,但是怎么写?咱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兵车行》的学习来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师读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两件事:1、划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来;2、作者在文中主要推出了几组镜头,有什么特点。

……

生:前后照应的句子有: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键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与“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相照应;“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相照应。

师:对,现在有个问题:第二组照应中,流血成海水,白骨无人收都说的是人已死了,在本诗中作者没说到活人吗?

生:有,前面的第一段。

师:第一段人在干嘛?

生:在送行,在哭泣!

师:为什么而哭?

生:为这些出征的人们在哭!

师:怎么哭?

生:“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师:对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算不算是与后面的相照应?

生:算!

师:嗯,很好!前面是家人牵、顿、拦、哭,为何送行像是生离死别呢?因为他们明白此地一为别,相见肯定遥遥无期!等待他们的注定是眼前这活生生的大活人会变成一堆白骨!并且无人收骨!这样悲惨的下场,怎么能不令人思之凄惨、悲痛欲绝呢?所以,就是由“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来奠定了本诗的基调——悲愤,全诗就是在这样的悲愤中控诉、呼告的!

生1:镜头有送别(第一段),田地荒芜(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键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青海头白骨累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生2、补充,行人从军(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县官索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师:不错,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镜头都找出来了!现实主义,就是采用实录的方式,推出一组组的镜头,或是打出一张张的照片,让事实说话,用镜头感人!杜甫对这一点可以说用得得心应手!先看第一段:是个什么样的镜头?

生:送别的镜头。

师:从观照的角度。

生:远处。

师:对,就像电影中的广镜头,俯瞰社会众生,杂之以音箱效果推出一组纷乱、杂沓、令人心酸的送别场景,能从中看出什么来呢?

生:看出送别时的难分难舍,看出人民生活状况的凄惨,看出当时社会的动乱!

师:有没有特别的艺术表现手法?
生:有,“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夸张。

师:本是现实主义笔法,应该用事实说话,怎么这里作者还用夸张呢?

生: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情景,怎么能让人不哭呢?而哭声又是那么大,除了用干云霄,还能用什么来形容呢?所以这样的夸张是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夸张,是并不失实的夸张!是为下文营造氛围的夸张!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夸张是合理的,是不失现实主义风格的?

生:是,是合理的!

师:那么第二段也用了夸张的手法了吗?

生:(自由读)没有。是对话。

师:是对话吗?

生:不是,是行人自述!

师:为什么要用行人自述的方式呢?

生: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师:行人说了什么?

生:从军时间之长。“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是说明从军时间之长。

师:比之刚才的远镜头,这是一组什么镜头?

生:近镜头。

师:为什么要选近镜头?

生:由远及近,有远景,有特写!让人感觉如在目前。

师:这个人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个体。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真的只是个个体,属于个别现象吗?

生:不,他是群体中的一员。

师:为什么?

生:因为行走的不是他一个个,是一队人。这一队人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遭遇悲惨。

师:何以见得?

生:接下来的两个面可以证明:如果只是一个个体,就不会有“边庭流血成海水”,也不会有“千村万落生荆杞”和“禾生陇亩无东西”了!

师:一个是边庭,一个是千村万落,两个面放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生:对比吧?用边庭上死的人之多,来与千村万落中无人耕地作对比,造成土地荒芜,无以收成。

师:作者这样写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为了干嘛呢?

生讨论。

生:为了表现当时人民生活的凄惨。

生:为了表现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生:为了表现当时农村为什么会一片荒芜。

……

师:很好!这两组镜头放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给人造成一种视觉和感觉上的的强烈冲击!男人都在边庭打仗流血,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家里田地无人耕种,必然是千村万落生荆杞,必然是妇妇把锄犁!这不仅照应了上文,而且承起了下文!那么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呢?又承起了下文的哪句话呢?

生;照应了上文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他们是一去再无归日。承起了下文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说明田地无人耕种,县官却仍来索租!也承起了下文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说明他们此去不仅再无回头之日,而且死后白骨也无人收!

师:嗯,好极了!这就是镜头的组合构成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这些镜头剪辑起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让事实来说话,让镜头来感染人!杜甫的特点是:他总是不忘把个人的遭际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他这样来安排也是这个意思。他在一个特写镜头之后又推出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远镜头,一是想把个体推向群体,把特殊推向普遍,这样就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是让人思考:武皇开边意未已,如此开边,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却仍不罢兵,长此以往,国家会走向何方?这样就把国家前途命运推到了一个非常急迫的关头——当今统治者,该如何来收拾当前的局面?这,正是杜甫忧国忧民关心国计民生的具体体现!这前两段,以同学们来看,作者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是表现手法吗?

师:不,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而采用的艺术手法,像动静结合,像虚实结合等。表达方式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述一件事、来传达一种感情。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生:那是叙述和描写。

师:请找出实例来。

生:除行人自述那段是叙述外,其它推出的镜头都是描写。

师:有什么样的好处?

生:作者是让事实来说话,让叙述主人公来说话。

生:是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情状。

生: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

师:对,就是用实录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社会现状,突出已经存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把人民的生活活生生地推出来,让人觉得真是惨不忍睹!所以,一个字,就是为了突出——惨(板书)。接着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看第三段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

生:抒情。比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师:嗯,说说他抒的什么情?

生:好像在控诉!

师:控诉什么?

生:控诉统治者的罪恶。

师:统治者的什么罪恶?

生:剥削人民的罪恶!

师:那一句是?

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师:是,是统治者在残酷地压榨人民!还有没有?

生: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师:具体表现?

生: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师:这一句怎么了?

生:这句与正常的想法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正常的想法应该是重男轻女。但这里却是恨生男,想生女!

师:真的是不想生男吗?

生:不是。这里应该是他们内心的愤怒难以排遣的一种变异的想法!

师:什么变异的想法?哈,还变异!说说你的看法!

生:这应该是反话。都生女孩子了,到哪里去嫁比邻去?即便是嫁了比邻,男人都打仗去了,不还是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吗?所以,这里是在申诉,申诉压抑在内心的难以排遣的愤怒!

师:好!真是精彩!这里,就是在申恨!我们都看出这些话都不合常规,何况杜甫?杜甫是拿这些反常之语、翻案之笔来让役夫们申恨、控诉的!这与前面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相照应的!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不敢申恨,所以压抑在内心的愤怒才像火山一样以反常的激烈爆发了出来!他们难以忍受官吏的压榨!他们难以忍受统治者无休无止的穷兵黩武!他们这些愤怒积压在心底,难以申诉,当这些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当他们达到了绝望的巅峰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发出这有可能实现的意愿来聊以自慰了!但是,当这样的意愿也不能自慰时,当这样的自慰也不能压制心中的怒火时,他们会干嘛呢?

生:那只能是揭竿而起了!

师:对!所以,为什么说杜甫的诗中一直都蕴含着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呢?正是他时刻都关注着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始终都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虽然他自己一句话没有说,但却饱含着自己对国家、对前途、对社会的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现在,请同学们分析: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里面的敢字,有什么用处。

生:这是在控诉,反映当时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是非常严重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师: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我问的是敢字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如果是用处,肯定得对敢字进行分析了!同学们看来对总结中心思想的话都记得烂熟,上来就是反映了……

(生笑。)

师:其实,做这类题,要先对这个字进行分析,再把这个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中看有什么作用,最后再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敢,是敢于。

师:在这里是不是敢于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这里是个反问句,反问句是否定的,说明不敢!

师:对,说下去!

生:用反问的方式,说明他们不敢申恨!正是真切地表达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愤怒之情,表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他们压迫得厉害!

师:对了,具体的炼字类的题就是这样做!明确一下:敢,本来是敢于,但用在反问句中,强调他们即便在这样的压迫下也只不过是敢怒而不敢言的,那种强压在心头的怒火虽然灼烧得难受,但却不敢申诉!

生:也像刚才的意愿一样,等到那种怒火压制到一定程度,必将会化为熊熊烈火,把统治者烧个干净!

师:对!这种说法确实是精彩的!因为,在诗的最后,作者又给我们推出了一组镜头!

生齐读。

师:这段,是抒情还是什么?

生:是描写。

师:嗯,是,也是一组镜头,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是一组什么样的镜头!

生:天下着雨,在空旷的原野上,白骨累累,阴惨惨的,远处有磷火在闪动,就像鬼吐出的舌头!

师:感觉怎么样?

生:毛骨悚然!

师:和第一段做一下比较!都用到了哪个字?

生:哭!

师;第一段是什么在哭?

生:人在哭。

师:最后一段呢?

生:鬼在哭!

师:场景和气氛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段场景纷繁、杂乱,好像是一个动乱不安的社会,但里面有人的成分,有生机,有活力。最后一段冷清、凄惨,没有人气,所剩下的只有阴惨惨的鬼气!令人毛骨悚然,不忍去看,不忍去听!

师:说得好!这两组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且前后有着极为紧密的逻辑关系。前面一组的结果必然是后面一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哭声直上干云霄”了!哭声直上干云霄,震动了天听,天听充耳不闻,继续“武皇开边意未已”,继续“县官急索租”,那么等活生生的人都化做了累累的白骨,等萧索、死寂的旷野上闪烁着点点鬼火时,统治者再也听不到哭声了!但听不到哭声,并不是一片清明,世界并不是真的太平!后面蕴藏着一股更大的洪流——愤怒的洪流!这没洪流被子这白骨、被这磷火刺激得决堤之后,势必锐不可当!那么唐王朝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我们再次领略到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盘剥人民的痛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从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再次表露无遗!

师:好!《兵车行》学习完了,我们也真正的领略到什么是现实主义风格了!请同学们在课下和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做对比,看同样是写战乱,二者有什么不同。下课!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兵车行》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兵车行》: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从杜甫的《兵车行》看“诗史”说
    《兵车行》课堂教学实录
    兵车行教学实录
    杜甫《兵车行》赏析2
    赏析《兵车行》——论杜甫诗歌的思想…
    “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是人类永恒的…
    语文第五册《兵车行》说课稿
    兵车行场景、内容解读
    原文 兵车行(唐:杜甫)
    赏析《兵车行》
    杜甫《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课堂教学实录2
    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
    《兵车行》教案
    英语《兵车行》
    关于兵车行
    《兵车行》译文
    《兵车行》教案第二课时
    兵车行
    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
    转化傲慢学生的“锦囊妙计”
    《兵车行》教案示例
    《兵车行》备课资料
    《兵车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职高语文教学反思
    七言乐府 《兵车行》
    《兵车行》教案示例
    兵车行(教学)
    杜甫《兵车行》教学
    【兵车行】 赏析
    语文教案兵车行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1
    《兵车行》教学
    语文教案-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案
    杜甫词兵车行的翻译于背景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示例
    《兵车行》教案的分析
    做人 做事 做文
    搭建交流平台——让作文发挥它的交流…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兵车…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兵车…
    《鹊踏枝》(冯延巳)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客至》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登柳州城楼》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
    《无题》教案
    《安定城楼》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水龙吟》(苏轼)教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案
    《江城子》(苏轼)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案
    《浣溪沙》(李景)教案
    《乌夜啼》(李煜)教案
    《浪淘沙令》)(李煜)教案
    《破阵子·春景》(晏殊)教案
    《踏莎行》(欧阳修)教案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天仙子》(张先)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兵车行》教案第一课时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定风波》(苏轼)教案
    词的简介
    《临江仙》(晏幾道)教案
    《鹧鸪天》(晏几道)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
    《横塘路》(贺铸)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卜算子》(陆游)教案
    三峡教案(苏教版)
    《菩萨蛮》(辛弃疾)教案
    《菩萨蛮》(韦庄)教案
    《青玉案》(辛弃疾)教案
    《丑奴儿》(辛弃疾)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公开课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
    《卜算子》(苏轼)教案
    《兵车行》教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