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B >> 兵车行 >> 正文

 

赏析《兵车行》

  兵车行
                     
杜甫

一、 写作背景
玄宗天宝年间,拓边战争频繁。如天宝八年六月有哥舒翰牺牲数万士兵攻拔吐蕃石堡城的战争。九年有关西游奕使王难攻击吐蕃的战争。十年又有鲜于仲通征讨南绍丧师六万,高仙芝击大食(阿拉伯),安禄山讨契丹。这些战争屡屡失败,士卒伤亡重大,兵员不足,于是就在各地大肆抓丁,用枷锁送入军中,以致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一云),人民受兵役租税双重剥削,生产力惨遭破坏。困于长安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反对玄宗穷兵黩武政策的现实主义杰作。

二、 赏析《兵车行》的内容
全诗可按记事、记言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叙写出征送别的悲惨场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写出征队伍。诗一开头,就先声夺人,以隆隆的战车滚动声和萧萧的战马嘶鸣声,渲染出一派士率离家的悲壮气氛。“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送别人群。其中一、三句勾勒送别人群的情态。二、四句绘声绘色地描写送别场面。在第一句中,写爷送子、娘别儿、妻送夫,子哭父,纷乱奔跑,殷殷相送。这一句既描了送行人群扶老携幼送别的纷乱、凄哭与惶恐,又暗示出壮劳力先后生活无所着落的艰辛。句中一个“走”字,更把爷娘妻子送行时那种跌跌撞撞、殷勤叮咛、依依不舍的情态勾勒了出来,但这一句还只是侧重写他们送行时的依恋第三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才紧扣题旨写送行时的悲愤。语句一连用了三个大幅度的强烈动作,把送行人群那种生离死别、呼天抢地,悲愤欲绝的情态,鲜明地勾勒出来,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二、四句写道别场面渲染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尘埃蔽野。第四句写哭声震天,这既从声音和色调两方面描写了送行道口的实景。又和前面一、三句子情态勾勒互相呼应;由于“走相送”所以尘埃迷漫,由于“拦道哭”所以声干云霄。这就展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为全诗立下一种浓重的悲剧基调。也为诗歌的后半部分重点书写“行人”的控诉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部分“道旁过者问行人——天阴雨湿声啾啾”是记言部分,从兵役和租税两个方面对不义战争进行强烈的控诉。
这里又可分两层“道旁——被驱不异犬与鸡”为第一层控诉征调频繁。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诗中“道旁过者”其实就是诗人自己,也是这一悲惨场景的目击者。通过他的询问,引出了“行人”的长篇怨诉。“但云”二字是传神之笔,表现了被问征夫心烦意乱的情状。“点行频”三字,鲜明而概括地点出问题的核心,这就是行役不断征调频繁。这真是一针见血,要言不繁,尖锐地批判蕴含在普通的叙述之中。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以行役地域之广,任务之繁说明“点行频”;说“十五”应征 ,“四十”营田,去时里正裹头,归来业已头白等等,以征戍时间之久说明“点行频”,使这三个字所蕴含的不满更加具体化,因而批判也更有力量。“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紧接这两句就是这种不满和批判的强烈喷发,以夸张的描写突出战争的惨烈,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后一句,直斥唐皇的穷兵黩武,表现出尖锐鲜明的批判精神。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行人”怨诉致此,“道旁过者”不禁反问:如此“点行频”百姓如何受得了?于是又引出“行人”更加深沉的控诉,进一步指斥兵役带来的灾难。“君不闻”是乐府诗中常见的呼告语,在这里它恰好又是“行人”的呼告语,以唤起“道旁过者” 的注意。“汉家”四句,具体描述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景象。“山东二百州”本来是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带,现在却是荆棘丛生,一片荒凉。这既写荒芜面积之大,又暗点此处也和秦地一样的征调频繁,劳力锐减、生产荒废,2、4句更形象地展现出村落萧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尖锐地揭示出盛唐后期日益暴露严重危机。5、6又写秦地士卒被驱征战如同鸡犬,备受苦难。以此收束,既和第一部分所写情况遥相呼应,又使人联想到秦地因征调频繁缺少劳力也必然是千村万落,荆杞丛生。这里通过明写暗点,穿插叙过,巧妙地证明这种荒凉景象乃是开边战争带来的全国性灾难,绝非一时一地的现象。
第二层“长者虽有问”——“天阴雨湿声啾啾”,控诉租税繁荣。
可以想见“道旁过者”听“行人”怨诉田园荒芜之状,引起他对开边战争的极大愤慨和对“行人”的深切的同情,于是又问及租税如何应付,就引出“行人”的再一次“中恨”。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他以今冬为例,一方面是关西戍卒“未休”又要征发戍边,另一方面是是朝廷催租逼税急如星火。征调还可以有“役夫”去应付,而“租税”却从何而出?这一反问,语虽平淡,情则峻急。这里既有愤怒,也有抗议。既是揭露,更是谴责,这就把怨诉之愤推向更深层,最后得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一个和当时重男轻女习俗完全相反的痛苦结论,“生男埋没随百”一句,既是说过去的已然,又无疑是说今后的必然;既是说别人的结局,无疑也是在说自己以后的归宿。这句话出自|“役夫”之口,就含有更为强烈的痛苦、怨恨与愤怒。所以最后“役夫”又以“君不见”这一呼告语振起,描绘出青海边白骨遍地,冤魂哭诉的凄惨景象。说“古来白骨无人收”点明这种抛尸荒野现象自古而然。说“新鬼烦冤,旧鬼哭。”点明这种冤魂的悲愤于今为烈,这既是对历史上不义战争的谴责,更是对当时拓边战争的批判。这既反映了“役夫”内心的一腔怨愤,又表现了诗人对死难者的满怀同情。

三、 主题
这首诗就是在送情场面的描写和役夫控诉的叙述中,深刻揭露了频繁征兵,繁重租税带给人民的灾难,批判了玄宗的穷兵黩武。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批判现实黑暗的最早诗篇,也是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

四、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结构缜密,记事和记言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中间以“点行频”三字承前启后,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相结合,因而更具说服力,记事部分所写的喧嚣而又凄苦的场面是记言部分的铺垫;记言部分所写的战争灾难,又是记事部分的深化,二者互相映衬,因而更具感染力。前半部分写咸阳边行役者、送行者在一起的冲天哭声,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后呼应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悲剧气氛之中。
这是一首新乐府诗,“行”是为了区别于一般古风而标的名目,后人也称之为“歌行体”。但杜甫这首歌行体诗,却是“即事名篇,无受依傍”。缘事而发,自创新题写成的新题乐府。它的用韵非常灵活,富于变化;有平韵、有仄韵;有连句韵,有隔句韵;有一段一韵,也有段数韵。它的句式,在作为主体的七字句中,插入了五字句的段落,如“长者虽有问”以下八句,同时前后又夹有三字、六字、七字的句式,使全诗的句式整齐中有错综显得疏密得体节奏起伏抑扬,富于音乐美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赏析《兵车行》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兵车行》: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从杜甫的《兵车行》看“诗史”说
    《兵车行》课堂教学实录
    《兵车行》教学实录
    兵车行教学实录
    杜甫《兵车行》赏析2
    赏析《兵车行》——论杜甫诗歌的思想…
    “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是人类永恒的…
    语文第五册《兵车行》说课稿
    兵车行场景、内容解读
    原文 兵车行(唐:杜甫)
    杜甫《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课堂教学实录2
    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
    《兵车行》教案
    英语《兵车行》
    关于兵车行
    《兵车行》译文
    《兵车行》教案第二课时
    兵车行
    高三语文教案《兵车行》
    转化傲慢学生的“锦囊妙计”
    《兵车行》教案示例
    《兵车行》备课资料
    《兵车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职高语文教学反思
    七言乐府 《兵车行》
    《兵车行》教案示例
    兵车行(教学)
    杜甫《兵车行》教学
    【兵车行】 赏析
    语文教案兵车行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1
    《兵车行》教学
    语文教案-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案
    杜甫词兵车行的翻译于背景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示例
    《兵车行》教案的分析
    做人 做事 做文
    搭建交流平台——让作文发挥它的交流…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兵车…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兵车…
    《鹊踏枝》(冯延巳)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客至》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登柳州城楼》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西塞山怀古》教案
    《无题》教案
    《安定城楼》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水龙吟》(苏轼)教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案
    《江城子》(苏轼)教案
    《扬州慢》(姜夔)教案
    《浣溪沙》(李景)教案
    《乌夜啼》(李煜)教案
    《浪淘沙令》)(李煜)教案
    《破阵子·春景》(晏殊)教案
    《踏莎行》(欧阳修)教案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天仙子》(张先)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兵车行》教案第一课时
    《菩萨蛮》(温庭筠)教案
    《定风波》(苏轼)教案
    词的简介
    《临江仙》(晏幾道)教案
    《鹧鸪天》(晏几道)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踏莎行》(秦观)教案
    《横塘路》(贺铸)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卜算子》(陆游)教案
    三峡教案(苏教版)
    《菩萨蛮》(辛弃疾)教案
    《菩萨蛮》(韦庄)教案
    《青玉案》(辛弃疾)教案
    《丑奴儿》(辛弃疾)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 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公开课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
    《卜算子》(苏轼)教案
    《兵车行》教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