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兵车行》教学
|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①马萧萧,②行人弓箭各在腰。 ③耶娘妻子走相送,④尘埃不见咸阳桥。 ⑤牵衣顿足拦道哭,⑥哭声直上干云霄。 ⑦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⑧或从十五北防河,⑨便至四十西营田。 ⑩去时里正与裹头,⑾归来头白还 边。 ⑿边庭流水成海水,⒀武皇开边意未已。 ⒁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⒂千村万落生荆杞。⒃ 纵有健妇把锄犁,⒄禾生陇亩无东西。 ⒅况复秦兵耐苦战,⒆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⒇役夫敢申恨? (21)且如今年冬,(22)未休关西卒。 (23)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24)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25)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26)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27)天阴雨湿声啾啾。(28)
注释: ①辚辚(l n l n):车行声。 ②萧萧:马鸣声。 ③行人:指征夫;出征的士兵。 ④耶:同“爷”。 ⑤咸阳桥:即位于长安北侧,咸阳县西南,横跨渭水的便桥。当时是从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道。 ⑥顿足:跺脚。 ⑦干:冲犯的意思。 ⑧点行:指征兵。因为要照名册点名抽丁入伍,故云。频:频繁。 ⑨十五:“十五岁”的省语。北防河:防守北方的黄河,以免敌人乘河水结冰封冻之机,偷袭过来。 ⑩四十:“四十岁”的省语。营田。即屯田。平时种田,战时出征打仗。 (11)里正:里长。裹头:替征丁裹扎头巾。 (12) 边:防守边疆。 (13)边庭:指广阔的边防地区。 (14)武皇:即汉武帝。这里是指唐玄宗。开边:以武力开拓疆土。 (15)汉家:实际上是指唐朝。唐诗中经常以汉喻唐。山东:指华山以东的中原地区。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共二百十七州,这里只举整数。 (16)荆杞:指荆棘、枸杞等野生灌木。 (17)纵有:虽有。把锄犁:指田间劳动。 (18)“禾生”句:意谓庄稼长得很杂乱,行列不整齐,分不出东西方向。 (19)秦兵:指关中出生的士兵。 (20)长者:年长者。役夫对杜甫的尊称。 (21)役夫:与杜甫对话的出征士兵自称。敢申恨:哪里敢怨恨呢? (22)且如:就像。 (23)休:指停止征调。关西卒:驻扎在函谷关以西京城长安一带的士兵。关西:函谷关以西长安一带地区。 (24)信知:确实知道。 (25)比邻:近邻。 (26)青海头:青海边。青海:即“青海湖”,古称西海。蒙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在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 (27)烦冤:烦躁愤懑。 (28)啾啾:象声词,形容鬼的哭声。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兵车行》大致写于天宝十载(751年),这正是安史之乱前夕,大唐帝国表面上处在歌舞升平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唐明皇自以为大功告成,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把大权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杨把持朝政,胡作非为,穷兵黩武,把庞大的军费开支,沉重的赋税,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徭役、征丁使田野荒芜,乡村萧条。 杜甫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政治抱负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永无休止的东征西讨,扩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这与诗人的政治抱负背道而驰,他虽也算世宦之家,但困守长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受尽了达官贵人权势者们的冷眼,因而开始不自觉地向人民靠拢。当他亲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场面时,不禁悲从中来。《兵车行》便油然而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个悲惨的镜头: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接着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切入这个场:“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归,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是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呼应。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呼应;人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则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的创新,一则是对开边未已的反抗。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役者的控诉低沉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所以,我们说《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佐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反战的强音。 《兵车行》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杜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杜甫较其它同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杜甫《兵车行》教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杜甫词兵车行的翻译于背景 |
下一篇文章: 《兵车行》教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