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贞观之治”封建社会于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进入巅峰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在这个励精图志、奋发向上的政治局面下,强盛的国力和浪漫的色彩使得文学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此造成了独特的“盛唐气象”。多种文化的云集,盛况空前,这无不为后世学者所津津乐道。在文学上,唐诗如众星拱月,如日中天。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李白;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都折射着这个时代的斑斓色彩。 杜甫,一个生活在李白同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年纪仅仅比李白小十一岁,一样生活在繁荣的盛唐。曾几何时,生活是那样的裘马清狂,与李白、高适等人云游齐赵吴越、赋诗纵情,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情,过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的浪漫而放荡的生活。歌一曲《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一首《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然而短短十余年的“壮游”在杜甫的生命中如同昙花一现,而立之年,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土蕃之侵、军阀之叛。天宝年间,唐朝统治阶层生活的腐化、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整个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生、民族矛盾也愈演愈烈。时代的动荡,席卷庶民,波及苍生,将当时举士不第困守长安的杜甫也卷入狂澜之中。安史之乱在不断的酝酿,杜甫却仍满怀“立登要路津”的雄心壮志客居京城。谁知,他遭遇了奸臣相国李林甫所谓“野无遗贤”的愚弄,将杜甫视为“布衣之士,无有第者”的“草野之士”。随即,父亲的死去又让无为的杜甫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日益贫困潦倒:“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世人的白眼和冷遇,使得杜甫看清了社会的不平,思想上也亲近了当时战祸欺压之下蒙受灾难最为深沉的人民。 天宝八年六月,唐王朝与吐蕃为了争夺西域,发生了石城堡战役。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领人马六万三千远攻石城。另一方面,因为边将腐败,南诏开始反抗。天宝十年夏季,唐王朝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兵败,死者约六万。奸臣杨国忠为了虚报战功,大量招募两京、河南河北之兵袭击南诏以掩饰败绩。然而士卒早知云南地区多有瘴疠,不肯应征,杨国忠便分道捕人。于是,此时的杜甫着眼于现实,写下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兵车行》。这是杜甫面对百姓的无穷的征役之苦而写下的最早用以谴责唐王朝穷兵黩武政策的一首政治诗: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着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键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中表面说的是“武皇开边”、“汉家”,实际上是谴责当时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作品中难以看出作者是在描写唐朝哪一次征兵的经过,但诗句中所反映的爷娘妻子与征夫生离死别、抆血相望,“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的惨象,则概括出当时相类似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谓是一幕别而怨,怨而盈,使人意夺神骇,骨折心惊,一赴绝国,行子断肠的历史悲剧。 接着,作者又借用征夫之言,毫不留情地控诉了唐朝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种置人民之生死于不顾,任百姓之冤情而不闻的丑恶罪行。前面说过,杜甫当年正被困居于唐朝都城长安,这首诗却能大胆地用文墨鞭达当时的统治者,谴责他们贪婪于疆土,轻蔑于民生的可耻行径。从而又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和平的渴望,这是十分难得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讲,充分体现了杜甫高超的文艺。如《兵车行》这样一首乐府歌行,杜甫不再按照汉末建安时期以来一直袭用古题的办法,改成即事式的因事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得诗歌反映现实更为自由多样,可以看出,杜甫即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写法自由灵活,语句高度精练,态度严肃认真,落笔之处情节曲折,描写细节无微不至,像诗中爷娘妻子跑着追送征人,拦道、顿足、痛哭,通过这一幕幕细节,准确得表现送行人的心理,从而也反映朝廷征兵作战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的真实本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牵衣顿足拦道哭”中的“拦道哭”并不像杜甫所写的另一首《垂老别》写老夫妻分离场面中所写道:“老妻卧路啼”中的“卧路啼”因为那是体弱老人的哭,显得撕心裂肺。“拦道哭”也是撕心裂肺的,但作者并不虚张,只有写得逼真,把作品建立在艺术真实之上才能更生动有力,更能扣人心弦。这也可以说是杜甫能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客观反映艺术真实中的历史真实的表现。 诗中“尘埃不见咸阳桥”、“哭声直上千云霄”三两句点缀了生离死别的场景,是点睛之笔,也体现了杜甫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截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作为场景描写的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表面描写征期漫长,侧面烘托统治者嚣张的剥夺百姓人生自由的罪孽;“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表面是在说朝廷扩张领土使得百姓战死无数,又影射着表达了百姓与朝廷之间的阶级矛盾以及仇恨已经比血海深仇还要沉重。这又体现杜甫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意识隐喻在客观描写之中,借用征夫形象的话语抒发出自己的感情。 二百州,村落荒芜,大好田亩止生荆杞。更复县官课税,既然土地没有人去耕作,税租又从何而来?这一度直接拷问统治者,不仅征战使得百姓流亡数以万计,而且在百姓接二连三战死疆场的同时,他们的故乡不仅沦为废墟,就连亡魂的遗孀及其子女亲人,仍旧在统治者的压迫中备受迫害。 在诗章的末尾,杜甫仍旧借用征夫之口描写战场上的白骨垒垒、亡灵凄凄、阴雨啾啾的场面。因为是借用征夫之口,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仿佛在聆听一个面临着死亡到来的征夫他所倾诉的一切:“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如同杜甫对他自己的评价一样,杜甫是极为“沉郁顿挫”的。这就是杜甫写作风格的体现。用征夫面对死亡的深沉忧思,使得诗章更是悲壮凝重,杜甫的创作在文学意境上的高度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李白的诗以其绚丽多姿、波澜起伏的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屈原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浪漫主义的高峰,那么杜甫的诗则更继承了屈原他那虽是生世不平但却以博大胸襟怀抱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况且杜甫鲜明的态度不仅仅在于爱国,更热爱人民,透过对种种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映,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关心。杜甫的现实主义在史前是无人能与之匹及的,他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持并立,形成文学史上一对“双星”。 总之,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现实主义丰碑,直接开导了中唐时期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又直接影响了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甚至是到了宋代,杜诗注家更是蜂拥而起!可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艺术成就上,杜甫都毫不愧对于“诗史”的美誉,一千年过去了,杜甫的诗歌仍旧令我们高度重视,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