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哦,香雪》导读 1、作者介绍 中国作协首位女主席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2006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描写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1994)、《大浴女》(2000)、《笨花》(2005)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2003)、《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1993)和《永远有多远》(1999)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 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2、课文内容分析 小说以台儿沟通火车的前后变化为背景,刻画了香雪等一群活泼可爱、纯朴善良、热切向往外面世界的农村姑娘,反映了古老的农村渐渐苏醒,新一代青年农民已经有了不甘闭塞落后的强烈意识。 结构图解 引子: 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 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向往文明 发展 :香雪渴望有铅笔盒,渴望脱贫 高潮 :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局 :香雪深夜归来 3、问题探究 (1)课文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的贫穷落后,展望它的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2)两条纤细、闪亮的铁轨伸入深山,将封闭的山村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为什么能给山村的人们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火车固然是连通了“城市”和“乡村”这两个不同的地域,也由此把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况甚而至于价值观带向了“乡村”这一世界,使得那套固有的原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挑战,并且使一大批在乡村居住的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而主人公“香雪”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从而感到有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的必要。 4、人物形象 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香雪是一个善良、纯洁、质朴、诚实的山村姑娘,就像封闭的大山,清静淳朴,还没受到任何污染。同伴们说男乘务员的脸是“捂白”的,不如香雪的皮肤,惹恼了凤娇,香雪“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委屈”,香雪的善良可见一斑;香雪的纯洁连陌生的顾客都为之感动,“心中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香雪和女学生换铅笔盒,无论对方怎样坚持,她都要把鸡蛋留在车上,因为“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用一篮鸡蛋换了铅笔盒,香雪有些担心母亲会责怪,但她还是要向母亲实话实说, “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在台儿沟的少女中,香雪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她是台儿沟惟一的初中生。她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别的姑娘注意的是旅客的穿戴,用土特产换的是发卡、纱巾和尼龙丝袜,而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并且,原本胆小的她,当她看到一只喜爱的铅笔盒,就果断的去敲车窗;又勇敢地上了火车,她大概是台儿沟第一个登上火车的人。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文明的象征,是希望的寄托,她的行为,表现了一个农村少女的执著;随后她又谢绝了“北京话”的好意,独自一人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家,又表现了她做事果敢的性格。虽然在回家的路上她害怕了,看到同伴时大哭起来,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形象,相反更证明了她执著、果敢的性格,也刻画出了一个清纯可爱、有追求、有理想的农村少女形象。 5、难点解析 之一:小说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 小说没有细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之二:香雪为什么要换铅笔盒,铅笔盒对她意味着什么? 香雪从前用的木制的铅笔盒,受到同学嘲笑。由此她才意识到自己家乡的贫穷,“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香雪开始琢磨同学的自动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钱肯定非同寻常”。香雪由铅笔盒将山村的贫穷、封闭与山外世界联系对比起来,产生了向往之心。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而最终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铅笔盒,“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象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之三: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之四:结构图解 引子 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 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向往文明 发展 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渴望脱贫 高潮 香雪换回铅笔盒 自尊自爱 结局 香雪深夜归 二、铁凝《哦,香雪》的文学地位 文革以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登上文坛,其标志就是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的《班主任》。80年代又继而出现“改革文学”,其代表有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等,另外还出现了从人性角度展示人的觉醒,摆脱愚昧,追求现代文明的作品。代表作有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铁凝的《哦,香雪》,徐怀中的《西线轶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