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略。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沁园春·长沙》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近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习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