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内涵,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教学要点: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时数:1节
*教学方法:互动――探究
* 教学过程:
导入: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见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 ――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 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染、击、翔……
: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
: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