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组图]《南京大屠杀》不能撤!

《南京大屠杀》不能撤!
日本人说这是政治,不应作为艺术品展出
荷兰人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不容回避
遗憾的是,在荷兰展出的
  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丁刚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下图),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

  油画《南京大屠杀》与另外90多幅描绘母爱、农村和中国少数民族人物的作品,组成了一个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画展。从1994年开始,旅美华人李自健便开始自费带着自己的这些作品到世界各地办巡回展览。几年来,展走遍了全球20多个国家,观众已经达到了60多万人次。

  到荷兰的第一站,观众们被《南京大屠杀》感动,而日本人却提出撤的请求

  1999年10月25日,巡回展来到了荷兰。首次展览在荷兰霍恩市的西弗里博物馆开幕后立刻吸引了荷兰公众,人们对《南京大屠杀》这幅画尤感震动。该博物馆馆长斯普瑞特说:“我没有想到展会在我们博物馆引起如此轰动。许多人来了,而且不止一次。许多观众还流下了热泪。”

  随着荷兰公众对画展的关注,当地一些报纸还发表了相关文章作为背景介绍。在荷兰发行量居第四位的《新鹿特丹商报》刊登了关于中国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报道。许多荷兰人看到后,特意从外地赶来参观。一对荷兰夫妇特意带着他们收养的中国女孩来看展览。他们告诉李自健先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这次展中体验到中国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不要忘记那段黑暗的历史

  但是,也有人对展览的成功感到不舒服。画展开始后,一些日本人也来参观。他们走后不久,就有人打电话来,要求主办者撤下《南京大屠杀》。随后,博物馆又接到了日本驻荷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再次提出撤画的请求。斯普瑞特先生后来告诉记者,这位颇有身份的日本人在电话中对他说,这是政治,不应作为艺术品展出。但他的回答是:“这是真实的历史,历史是不容回避的!”

  第二站,苏富比不愿得罪日本人,撤下《南京大屠杀》,引起更大的公愤

  1月21日,“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国际巡回展”转到阿姆斯特丹新建成的苏富比艺术大厅展出。1月18日,李自健与夫人从美国赶来参加开幕式。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已布置好的画展中竟没有《南京大屠杀》,主办者说是因为地方不够。在李自健的追问下,主办者才透露,由于在西弗里举办的展产生了强烈反响,少数日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向主办者施加压力,最后竟通过日本驻荷使馆施压,苏富比不得不做出让步。李先生说,苏富比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日本人是它最大的主顾,它当然不愿意得罪日本人。

  少数日本人的做法引起了荷兰公众的愤怒。《艾恩德霍芬日报》1月30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说:“我很有兴趣地阅读了贵报刊登的《苏富比拿掉‘三联画’》的报道,我觉得贵报登出这篇报道是正确的做法。某些日本高层人士不愿展出这幅画,目的是不让世人知道日本在亚洲犯下的暴行。遗憾的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苏富比展览馆竟然因受压而放弃了对此的展出。”

  第三站,“如果我们拿掉了这幅,人性与爱的主题显然就不完整了。”

  为了保证油画《南京大屠杀》在第三站顺利展出,斯普瑞特馆长把有关情况通知了泽斯特皇宫博物馆的馆长鲍马先生。鲍马先生随即赶到阿姆斯特丹,找到李自健。他表示一定要展出这幅,并要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

  2月10日晚,巡回展在荷兰的第三站———泽斯特皇宫开幕。油画《南京大屠杀》再度出现在荷兰观众的面前。李自健在开幕式上致词感谢荷兰朋友的支持,让油画《南京大屠杀》从阻挠中走出。他说:“只有将这幅作品与那些描绘亲情母爱的温馨画面相组合同时展现,‘人性与爱’的画展才会带给人们更强烈的感染和更深刻的思考。我希望以自己的笔记下这残暴至极的历史一幕,希望人类不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愿世界永远和平!”

  在展厅里,记者注意到,有许多观众都弯着腰,非常仔细地阅读贴在油画《南京大屠杀》左下角小牌子上的文字。上面用中英文写着这样一段说明:“为悼念1937年惨死在侵略日军屠刀下的无辜的30万中国同胞而作———李自健”。泽斯特皇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巴依斯先生特意选择在这幅油画前与中国记者合影。巴依斯先生告诉记者,就在本次画展开幕之前,日本外交官又给泽斯特市市长打电话,要求撤掉《南京大屠杀》,但市长拒绝了这一要求。巴依斯先生说:“既然是历史,就不应回避。如果我们拿掉了这幅,人性与爱的主题显然就不完整了。”

  李自健说,“日军能在南京杀死那么多中国人,难道我连画幅都不行吗?”

  近年来,“人性与爱”巡回展在世界各地展出,《南京大屠杀》这幅画常会让一些日本人感到不舒服。1997年在纽约的一次展出中,曾有几位日本教授试图阻挠,但未能得逞。李自健当时对他们说:“日军能在南京杀死那么多中国人,难道我画幅都不行吗?”

  李先生说,这些年来,他带着自己的作品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很多日本人看过他的画展,不少日本人还在他的作品面前流下了热泪。1997年,日本知名人士池田大作写信给他,信中说:“凝视《南京大屠杀》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停止了跳动,我的心哭泣了。”1995年画展在中国台湾举行时,有大约70多位日本妇女组成的旅游团赶来参观。许多日本妇女看了这幅画后,找到李先生的夫人丹慧,排着队向她鞠躬致意。1999年5月,李自健应邀去日本访问,虽然他尚未在日本办过画展,但没想到许多日本人知道他。在创价学会,李自健受到了数百人的夹道欢迎。当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向大家介绍说“这位就是《南京大屠杀》的李自健先生”时,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2000年,李自健回祖国办展的愿望即将实现

  李自健告诉记者:“我在艺术表现上一直追求用西方的手法来表达一个中国画家的真情实感。我想表达的既有对人性之爱的歌颂,也有对苦难的同情和对暴力的愤恨。它们就像是一个交响乐曲中的几个乐章,正是这种对比与组合才能使人们更充分地理解爱,理解人性,才能使画展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作为艺术家,我想通过自己的画展呼唤人类的爱心与良知。我相信,大多数日本人是热爱和平的,他们通过我的画展应该能够理解我想表达的这种愿望。而少数日本人试图阻挠这幅油的展出,即便他们身居高位,也只能证明他们缺少的恰恰就是我所呼唤的。”

  今年46岁的李自健是湖南邵阳人。1957年,其父被打成“右派”,母亲无力抚养他们兄妹8人,只好将李自健寄养到农村。1969年,15岁的李自健开始跟随被下放的画家陈百川先生学。1977年,他便有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同年,李自健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在湖南长沙文化馆任职。1987年,李自健赴美留学。

  尽管李自健从小历经磨难,但他对祖国依然是一片赤诚。他说他得益于两种魅力,一种是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另一种是现实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他对那片土地和父老乡亲有着炽热的爱。这些年来,李自健在海外取得了成功,但他仍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他的画没能在祖国内地进行展出。而这个愿望今年就要实现了。今年8月李子健个人展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随后还要到上海、湖南、广州等地巡回展出。

  上图:旅美家李自健
《环球时报》 (2000年02月25日第15版)

 

独家访谈

  “如果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鸿与张纯如的对话

  题记:2003年,叶鸿在美国采访了张纯如,并从此与她结为好友。张纯如的去世令所有人都不敢置信,至今,叶鸿还能清楚地回忆起,第一次与张纯如通电话约访时,她犹豫了半天,还是希望不要去她的家,她说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有的日本人对她很不满,因此她出入很谨慎。

  那个午后,年轻的张纯如穿着一件枣红色外套,在洛杉矶的硅谷大道上,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她是多么希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那时的她,还希望自己能多写一些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展览让我亲眼看到屠杀的残暴”

  “我们要记取的不仅是南京大屠杀到底有多少人罹难,更要谨记这些人是如何惨死的。”

  ——张纯如

  叶鸿(以下简称叶):你在什么年龄想到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

  张纯如(以下简称张):2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当时很想写一本书透露那些坏事。为什么会在最近写呢?是因为我看到一个展览,让我亲眼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因为这个精神支持我写这本书。

  叶:展览是谁主办的呢?

  张:这个展览是由一位美国人赞助的,许多来自台湾的华人亲眼见过这个历史事件,所以才办成的。在美国有许多人想了解中国的情况,有一位王盛先生专门研究这些事情,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支持中国人的立场。

  叶:你是怎么一步步进行收集资料的?

  张:我先是在美国的档案馆、大学查了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其实在美国有很多资料介绍南京大屠杀,比如移民的华人子女会透露一些信息,当时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人士留下的日记等等。我还到南京访问了一些学者,并在南京博物馆看到一些图片资料。此外,我与一些曾当过兵的日本朋友通信,了解到更多当时的情况,我还读过一位在中国大陆居住的德国人用德语写的日记(即《拉贝日记)编者注)。

  叶:这本书通过了几个国家提供的资料,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出版前你有没有想到会这么畅销?

  张:我就是不想让人们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我用外国人看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这段历史。在日本有很多人都说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我听到后觉得心很痛。

  叶:你花了多长时间写这本书?

  张:足足两年。

  “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我听说这本书推出后,引起了美国人包括在美华人发自内心的震憾和轰动。但日本人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看法,当时这本书出版后你不敢把住址公开,担心会有人报复。

  张:在日本是有很多人骂我的书。

  叶:你有没有害怕呢?

  张:我不怕。

  叶:一点都不害怕吗?

  张: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你的这本书发行了多少册?

  张:发行了20版,大约30万以上吧2003年发行量,编者注)。虽然《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可以说是成功了,但是我想要拍成电影,因为好多美国人只知道一些内容,没什么时间看完整本书,如果拍成电影,会让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很希望有人投资或者是我出资来拍这部电影,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这个历史性的事件。

  叶:在中国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张:我看过,可是要用美国的方式来让美国人知道。

  “我写真实历史,不是种族歧视”

  更重要的是,如果认为批评某个时空的日本人行为,就是批评全部日本人民,这不仅伤害到那些被剥夺生命的南京民众,也同样伤害到日本人。——张纯如

  叶:在你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又写了一本《美国的华人》,内容讲述的是华人在美国的创业奋斗血泪史,用很多事实讲述华人的创业故事。

  张:其实我写的这本书是真实的历史,不单是指种族歧视。

  叶:也就是说你写了一部真实的华人的发展史,你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张:全书有500页,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是一部历史

  叶:是华人在美国哪方面的历史

  张:这个历史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讲,但是我讲的故事总体是讲为什么他们会离开中国,初期华人的奋斗经过等等。这样写也会有些困难,因为太多的移民华人,太多的故事,要一一了解他们的情况很难。

  叶:写书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张:几年。我有很多想法,想多写一些书。

  时报记者 张玥晗整理

  媒体评价

  美国《侨报》发表文章悼念张纯如——

  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她牺牲了自己”

  张纯如死后,美国《侨报》 发表了一篇悼念她的文章——

  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1月9日之死,是令人痛惜的矛盾悲剧。

  令人痛惜是由于,她的才华使她有能力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但她决定将它们终结。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写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序言里说,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上列榜14周之久,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两年前去世的著名史书作者斯蒂芬·安布鲁斯说,张纯如“也许是我们所有的史学家里最好的”。

  张纯如的书和她维护正义的活动,对于将上次侵略战争史实作为人类共同的教训,是很必要,很重要的。她的去世使得英语世界失去了一位能让他们了解日本侵略战争暴行真相的人。张纯如的书也被翻译成多国版本,但日本书商在右翼抗议下取消了日文版的出版。

  在写书的同时,她要照顾家庭,还热忱关心其他美国华人的不幸遭遇,她要打破族裔偏见,对抗种族歧视,为族裔争取自主和多元化,为华裔争取平等地位。她参加了为李文和案、余百康案和9·11事件后受到囚禁的中东人士寻求正义等活动。

  张纯如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般要求自己为受到不正义待遇的人们仗义执言。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而她个人的体力精力有限,当到达心理负荷极限时,她牺牲了自己。她才36岁。

  我们华裔也许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承担她挑过的担子。 作者 绥宜

  本专题照片出自《走进美国华裔名人的家》 小叶秀子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出版。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组图]《南京大屠杀》不能撤!,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实录:善待生命(本站论坛稿)
    《与朱元思书》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训练(本…
    《劝学》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
    一堂亮点闪烁的作文课——“我说我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空城计》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孔乙己》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第八课《人生寓言》
    教案设计>
    第十课《论语十则》
    议论类“作文三步曲”教案
    《伤仲永》教案
    《在山的那一边》
    《茶馆》(节选)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这个世界的音乐
    鸿门宴
    《赠汪伦》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爱莲说》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即兴一例(实录…
    《故乡》
    单元活动课:话说广告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制作“‘中秋·月亮’文化集”(本站论…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综合性学习课…
    若曦《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东方雪《我的呼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神奇的极光》
    美猴王(语文版七上)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本站论坛…
    第七课《第一次真好》
    为教参《梵高传》补遗张国生(本站论坛…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乘船》…
    《论语》六则(语文版七上)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语文版七上)
    基因畅想(语文版七上)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
    《劝学》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竹林深处人家(语文版七上)
    济南的冬天(语文版七上)
    (语文版)《选举风波》教案
    (语文版)《走进纽约》备课资料1
    意到笔随显真情,平凡之中见新意——…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
    《登高》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本站论坛稿…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诗五首《回乡偶书》《夜雨寄北》《淮…
    新闻两篇:“神五”载人航天飞行
    英雄潇洒走苍穹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
    访李政道博士

    《段太尉逸事状》
    《归去来兮辞》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哦,香雪》导读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小溪流的歌(语文版七上)
    初中语文第五册戏剧单元教学实录(本站…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本站论坛稿)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本站论…
    《谈骨气》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本站论…
    我教《孔已己》      (本站论坛…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东方风来满眼春
    《黄河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人生寓言》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
    水墨唐诗300首—柳宗元《渔翁》
    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讲评教案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教学方案设计
    青海湖,我梦中的湖
    戴震难师
    诗五首《江南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案例
    等待戈多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沁园春·雪》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探究性教学设计
    《在太空中理家》教案
    第六课《理想》
    《统筹方法》课案设计及反思——新课…
    《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课堂实录
    《统筹方法》课案设计及反思——新课…
    雅舍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话题作文:走过去与逗留
    《兴贤》教案
    泪珠与珍珠
    不朽的失眠
    《与微之书》教案
    《拿来主义》学习指导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给女儿的信
    给布特勒的信
    “错过”话题作文指导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拣麦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小石城山记》教案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
    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近体诗六首
    庄周买水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及评析(本站论…
    《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沁园春·长沙》实录(本站论坛稿)
    《城南旧事》教案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本站论…
    《童趣》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诗海遨游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竞赛…
    语文教学要务实求新结合生活-------古…
    七年级《伟人细胞》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变色龙》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本…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
    《亲近诗歌》课堂实录
    卖油翁(语文版七上)
    东方雪《项脊轩志》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李镇西教《冬天》(课堂实录)(本站论…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
    李镇西教《孔已己》(实录及评论)(本…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
    星星变奏曲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本站论…
    人间有情——走进亲情
    《我的信念》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
    干国祥《八只小猫》课堂实录(本站论坛…
    干国祥《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本站论…
    丰富的人物描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袁卫星实录《一碗阳春面》(本站论坛稿…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本站论…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
    “包容”话题作文教案
    课堂实录: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本站…
    乡愁诗教案2(本站论坛稿)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课也可以这样上——我教《南京大屠杀…
    增小之《对联讲座》(本站论坛稿)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湖畔初阳: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
    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哦,香…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