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去年辞帝京,别有幽愁暗恨生。 浔阳江头夜送客,为君翻作《琵琶行》。 莫辞更坐弹一曲,犹抱琵琶半遮面。 寻声暗问弹者谁?且来随我读一遍。 白居易字乐天,看他的为人从诗中来看却不是乐天派的作风,从《琵琶行》到《长恨歌》再到《卖炭翁》,一句句渗满了盛唐华丽外表下的愁苦。他既然名为“居易”,那我何不用《易经》来分析一下。所谓乐天,乐者兑也,天者乾也,上兑下乾是“夬”卦,卦辞中这样写: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白居易身为高官,能够关心人民疾苦,无愧于“君子”的评语。 白乐天的诗往往有一个主角,因此读他的诗,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对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我根据本人口述将她的人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首先是黄金时代,“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这是唯一属于她自己的时期,她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然而美好的总是短暂的,家人为了黄金,十三岁就结束了她的黄金时代。才貌双全的她很快成为业界一颗闪亮的新星,“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银滚滚来,韶华渐渐去,终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的白银时代其实未尝不是快乐的,她就这样从青春的容颜迎来了岁月的变迁,进入了青铜时代,从良嫁给了一个铜臭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纵然对从良歌女不存歧视,他心中终究还是只有铜钱。就这样,商人买茶去,相见常日稀,他对琵琶女终究不是归人,只是一个生命中的过客。就这样,琵琶女独守空船,陪伴她的只有那把琵琶。“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孤独地步入冰冷的黑铁时代,在凄清中度过余生。 琵琶女也有梦想,从小到大,她都盼望着能够获得真情,可是真情在哪里?家人眼中只有黄金,公子眼中只有白银,商人眼中只有青铜,到处都是冷冰冰的金属,真情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 白居易也有梦想,他有才华,有抱负,他饱读诗书,愿将自己“货与帝王家”,但当他真正走上仕宦之途,才感觉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即使你心比天高,最终也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
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 ——《琵琶行》的“共情”艺术鉴赏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教学《琵琶行》,一般从音乐演奏入手,以音乐表现告终。但我认为欣赏音乐描写固然重要,理解心灵的共鸣与悲哀的渲泻同样必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也是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音乐描写之所以很有意义,也在于它暗示并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哀,并为悲哀的荡涤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从如下三点介绍本案例的背景。 1、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一般的教学会花大力气鉴赏音乐在诗中的魅力和诗人表现音乐的笔力,仅也常常止于此。而对另一个关键词“故事”以及故事的交织与共鸣,却忽略了。我觉得有必要把诗中非常有价值但大家都忽略了的内容显示出来。 2、对阅读目的的回归。“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可能也应该成为教学目的。 3、对思维方法的丰富。阅读时,学生不时有零星的领会和感悟,也许那一瞬间,学生有所触动,有所联想,并不自觉地在心里感慨一番。但如何抓住那闪电般的感受,以此打通文学阅读的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他们没想过也不会做。课堂教学如果能教会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对他们理解教材还是丰富人生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 二、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琵琶行》第二段,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琵琶女的琴声好听极了。 生2:作者写音乐声的诗句写得很美。 生3:乐声里隐含着情感。 师小结:第二段出彩之处一是琵琶女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二是作者卓越的表现才能。也许最动人的应该是在音乐声中,演奏者和听众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氛围里,他们的心在共鸣,情在交融,找到了心底里那个掩藏最深的自我。 师: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学生纷纷表示赞同)那你能否列举一二? 婵首先发言: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第二组的彬接着说: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说的是贝多芬一天昨上散步时听到一阵琴声,原来是一双贫穷的盲兄妹在弹奏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知道他们又盲又穷,但非常热爱音乐,深受感动,决定帮帮他们,回家后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乐曲当然很美,但音乐中的情谊更美。 第三组也不甘示弱,男生代表简发言了:笑傲江湖。小说中的魔教长老曲洋和正派的刘正风却因为琴箫合奏结成了生死之交。刘正风宁可面对灭门的威胁也不出卖知音,两人在临死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非常感人。 璇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我想,李白一定会永远记得这个场面。 师:和李白一样,白居易也会深深地记得一段离别记忆的。一个秋天的夜晚,谪居九江的诗人送别一帮朋友,正在黯然销魂的时候,传来一阵美妙的乐曲声,于是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如果你也在现场,并且化身而成诗人,你的心动了几次?为什么而被打动?请默读全文,找出动情点。 学生默读,两分钟后,开始回答。 生4: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为什么呢? 生4:我觉得这种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师:没错,很多感受很难表达,但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把难以表达的意思尽量用语言来表达。(生大笑)。 师:你前面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那时听者心里会有哪些联想? 生4:感觉就像置身在春天的阳光下,闻着花香,听着莺啼。 师:这时候生命中一些美丽的、温暖的镜头将会一一浮现,对不对?请接下去分析。 生5:然后乐曲转为冷涩,“冰泉冷涩弦凝绝”,听者也便仿佛置身三九寒冬,充满了悲凉和伤感。一件件不愉快的事情都被勾起来了,琴声越低沉,听的人心里越难过。等到乐曲低沉到凝固的时候,听者的感情也就降到了最低点。所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热烈鼓掌。师:这不就把不可说的感觉好好地说出来了吗?(稍停)下一位? 生6: 我是在诗的开头,“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中,“醉不成欢惨将别”。 师:为什么? 生6:从杜甫的《登高》里,我们知道失意文人在深秋时节总要悲秋,想着国家的前途、百姓的命运,更想到自己的贫病交加,孤独无依。难得朋友相聚,却连喝酒也不能喝个痛快。 师:是啊,在孤独的贬谪生涯中,离别多,相聚少;欢乐少,悲伤多。离别时强颜欢笑,设计快乐,快乐却不能如约而至,心里有说不尽的伤感和失望。所以,此刻的月亮也仿佛浸透了伤心泪——别时茫茫江浸月。 生7: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教室里有轻微的骚动,学生觉得他讲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这句话多好,千百年来无数人引用它。(稍停)但我觉得很没道理。琵琶女和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