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三年级第一学期 >> 语文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 正文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作者:胡向红

【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考查方式】

1.选出与其它各句修辞方法使用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2.选出修辞方法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项。

3.分析所用修辞手法构成及作用(选择题和文字表述题均有可有出现)

【要点阐释】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⑤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袱”(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

(1)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峰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 —祖国的心脏。

(3)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以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以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 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 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 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借代的作用

① 以简代繁;② 以实代虚;③ 以奇代凡;④ 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①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①是比喻中的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而②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三、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拟的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下的睡莲正沉睡末醒。

例句①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②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n、b。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对偶的作用

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于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③对偶以要求平反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省委追认才能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应该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1:面所说的一般原则可能不适用。比如一个人闯了红灯。差一点出了事故。司机说了一句:“你不要命啦?”司机绝不是对这个人“要命”产生疑问,也不是以否定形式表达“你要命”,只是一种责备罢了。所以,不可拘泥。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五册期末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句子复习卷
    夏禹小学第六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南山小学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素质测试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试题二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默字专项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试题三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拼音拼音专项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学习园地(期…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
    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自我发展评…
    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期末优化
    语言表达创新题型
    高考语言考查新动向——新闻衔接词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月考试卷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四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修改病句练习题[…
    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复习卷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考…
    小学三年级能力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八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二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题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考…
    小三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小三语文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句子复习练习题
    考查学生评价能力的尝试
    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监考操作…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
    西师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考试题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考试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检…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考…
    西师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化题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
    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优…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报告
    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西师版)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五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一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小学三年级上期语文期末总复习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测试卷
    东湖三小三年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人教社教材语文第五册期末验收试卷
    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品德与社会试卷分…
    三年语文期末试题
    夏禹小学第六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三年级(下)语文期末试卷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三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A)
    三年级面试试卷
    三年级语文(上)期末总复习
    三年级语文阶段检测试卷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质量分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质量分析
    小三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分析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试卷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试卷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
    小学英语六年级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法培训2
    第一学期小学期末考试英语试卷评价
    苏教版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四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学习伙伴”的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师的教学计划
    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法培训1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