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下就《在家里》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片段一】
教师课件出示家里的客厅图片,谈话引入新课:“谁来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马上举手说了,发言很积极,因为那些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家居用品。
教师然后出示词语:书架、台灯、挂钟、沙发、电视机、茶几、电话机。问学生:“你都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当中,有的说是妈妈教的,有的说是从幼儿园里学到的,还有的说是从电视中学到的。孩子们在说的时候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就会喜欢上语文。 在识字结束时,教师又让学生把写有生字词的小卡片拿回家贴到家里相应的物品上,从而巩固所学内容。
【思考】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大街上、电视上、商店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片段二】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桌用一份卡片,合作认读卡片上的音节,再尝试贴拼音。校对后,再同桌互读,会读的孩子做小老师教教不会读的孩子。
【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能从读准字音,到合作贴拼音,再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一步步地主动学习生字,这正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生字,理解词义,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这样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有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