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
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所学,讲授新课,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学生齐读课文,能背诵者背诵
2.指名回顾重点字词、难句翻译
3.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存国------勾践求贤,文种定计
⑴.勾践招贤------助己谋而退吴者,与之共执越过之政
⑵.文种进言------今栖于会稽,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自荐
⑶.勾践纳贤------执其首而谋,使之行成于吴------定计求和
第二部分:复国------卧薪尝胆,准备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⑴. 请更
对内------安抚民心: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对外------麻痹吴王: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亲为夫差前马。 ⑵.以蕃:
鼓励生育------壮大兵力
减免徭役------壮大民力
广招贤才------壮大才力
休养生息------壮大国力
⑶.收获------民俱有三年之食
二.讲解新课------文章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边分析,边点拨学生疏导字词句
①提问:越国的人民忘记了国耻没有?国力强盛后,百姓有何请求?请找出原文。
②提问“耻”是何特殊用法?“请报之”中的“请”与“父兄请曰”中的“请”用法是否相同?
③百姓第一次请战的理由是什么?听到百姓的第一次请战,勾践为什么他不答应?百姓的第二次请战的理由又是什么?勾践为什么答应了?有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吗?
提示:这些反映了勾践的胆识才略。百姓第一次请战,理由是为君雪耻,士气还不足,因此,作战时机不成熟,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他再三强调“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这种自责不仅消解了战败后国内的民怨情绪,而且还树立了勾践在越国的百姓心目中明君圣君的形象,为复国雪耻赢得了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勾践并不急于复仇,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复仇或不想复仇,而是他想先点燃民众复仇的火焰,因为他知道兵民才是胜利之本。下文中“寡人闻古之圣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在民众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全国同仇敌忾, 因此他答应了民众的请战。
④答应民众请战后,勾践又怎么做了?为何要这样做?
⑤勾践的“誓之”有几层意思?每层各有何意图?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
第一层:鼓舞士气
第二层:寻找战由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第三层:明确军纪
⑥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
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第三部分:勾践灭吴
三.总结课文
提问: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明确:勾践灭吴。
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提问: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提问: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提问:《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断段?
明确:前四段。
对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倘若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一些道理,从他所写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一点可取的东西,那么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的。
提问: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勾践深得民心。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那让老师来告诉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项羽,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大家推测一下项羽的目的是什么?
明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实例和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语文区级作文公开课教案公式*联想*表达-----作文活动课 |
下一篇文章: 仿句指导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