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 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 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 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实例和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宽容》序言 |
下一篇文章: 报任安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