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
|
这方面的经验吧? 生:(众生大笑) 师:她对那个男孩子的衣领……可能那个男孩子的衣领不是很脏,很脏她也不会被吸引住。(笑)肯定是那个衣领很有特点很有个性,把她吸引住了,她就记住了。你们看过曹禺的《雷雨》吗? 生:(小声说)看过。 师: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走了以后,周朴园的情人走了以后,周朴园老记得……不对,我说错了,是他的那个情人鲁侍萍还老记得他的衣服上有什么? 生18:梅花 师:对对!你说得对!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绣有一朵梅花,鲁侍萍人虽然离开了周朴园,但是老记得周朴园的一件衣服上有一朵梅花。有时候有一些细节……《安娜卡列尼娜》看过没有?她和丈夫生活了很多年,她以前老没有发现,或者说她没有注意到她丈夫耳朵后面有一个痣。后来她碰到渥伦斯基以后,就开始讨厌她老公了,或者说她以前就讨厌她老公后来碰到了渥伦斯基。然后再回家看到她老公耳朵后面那颗痣,就觉得特别讨厌。(笑声)反过来说,细节都有着情感因素。所以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如果写“青青子衣”,那只是记住一件衣服。可能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你看记得多细!这是第一个地方。第二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说?你来翻译一下。 生19:即使我没去找你,你也应该寄个音讯给我。 师:你翻译的带点情绪行不?(笑声) 生19:她的情人没有写信给她,她就觉得不高兴,有点怨她。 师:没有写信给她,没有发电子邮件了。(众生笑) 生19:没有给她音讯了。 师:我是说她有点情绪嘛,你把情绪翻译出来。 生19:情绪啊? 师:“纵我不往”,从这句话里,潜台词可以看的出来,其实这个女的是经常主动去的,就是今天忙了,要加班。(笑声)即使我不来,说明她经常去的,一天去两遍。“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家看这一句,看注解第四,课文注解上,说它是设问的(程按:香港课文注为设问。应该是反问。),我的意思是说,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味道又不同。哪位同学把它翻译成陈述句。 生20:我不去找你,你就不给我音讯? 师:即使我不去找你,你可以主动点来找我嘛!是不是啊?这就是一种陈述句。如果用陈述句来写意思也差不多,但味道不同。什么味道呢? 生21:即使我不去找你,你也应该来找我啊! 师:那和原文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学习语文就是要把细微的差别分辨出来。 生22:设问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师:更能表达自己什么感情? 生22:愤怒的感情。 师:愤怒?愤怒?(生笑)也不算完全不对。不过如果一个女孩子,见她男朋友只是愤怒,那我要是她男朋友,下次就不见她了。(众生笑)可以有点情绪,但完全是愤怒好像重了一点。那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她的情绪?原文为什么好,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生22:有点怨。 师:有点怨,有点恨,当然还有点爱。(众生笑)说得很好。刚才说的《子衿》,中国有句话叫爱屋及乌,由于喜欢他的人,喜欢他的屋子,连带着爱他屋上的乌鸦。这个人的领子有什么好怀念的呢?要是领带还差不多。其实还是对人的思念,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要仔细地揣摩,品味里面细微的情调。这是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一下,有一个代词——“子”,指的是第几人称? 生23:第二人称。 师: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但是它和“你”表达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子”在古代还特指有学问的人,是男人的美称,如“夫子”、 “孔子”、“诸子百家”等等。课文中这个“子”字是第二人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里还有个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使用。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第二人称改成第三人称——“他”,古文第三人称经常用什么词? 生24:其…… 师:“其”是常见的,还有“之”啊,“彼”啊,彼此的“彼”。假如改成第三人称,我们改成“其”字来读一遍。“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都改成“其”字,读一下好不好?读前两段。预备读! 生:“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 青青其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其宁不来?” 师:这个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是吧?但是不好,是不是?为什么不好?哪位来说一下?思考一下,可以交流。 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找女同学! 生25:用“子”表达感情上比较直接。 师:说的很好,表达感情直接。那个男的实际上并没有来,但她把他当作来到她面前一样的,是吧?如果改用第三人称呢? 生25:就没有那么直接。 师:心理距离就没有那么近了。说他……我们平时骂人的时候,用“你”还是用“他”,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偷懒,不做事,大人骂我们的时候说“他这个狗东西”,骂得较轻。有时大人很愤怒,尽管我们不在他面前,大人也愤怒地骂“你这个狗东西!”两种骂法不一样,但是要表达很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说:“你这个狗东西,还不回来!”有时大人在家里自言自语地骂,就好像把你当作是在她面前一样的。如果用第三人称骂,就没有这个情绪了,就淡一点。课文中这个代词“子”,如果换成第三人称,味道就不同了,表达的情感没有第二人称这么强烈。你看,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我们的祖先就在这么精密地使用我们的汉语。 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女的不知羞耻,你怎么看?(生笑)男同学先说。 生26:我觉得她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太爱这个男生了。一日不见就牵肠挂肚的,就这样子哪。 师:说的很好,小伙子很聪明。女同学,女同学说说看。 生(女)27:我觉得她是不知羞耻的。因为如果那个男子这么久都不给她音讯,应该知道这个男子已经不爱她。那么这个女子应该放弃他,再找另外一个。(众生大笑) 师: 好啊好啊,这是现代女子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好,但是可能现代了一点点!(众生笑)不过,《诗经》的时候,在爱情方面,人们是很开放的。中国,特别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早期是比较浪漫的,我们看《诗经》中也有很多是大胆写爱情的。“国风”中就有很多。也有像刚才这位女生说的:你不来,你不来拉倒!(众生笑)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北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众生笑)天涯何处无芳草?缺了你,就没人啊?是不是?有这样的诗的,《诗经》里有好多首。这位女主人公,像刚才这位女生这样理解行不行?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这首诗里头? 师:我想评价女性要男性来评价比较好——哪位讲? 生28:她对那个男子很专情,虽然他不来找自己,但压制不住自己的思念之情,就写了这首诗,也应该有点,就像老师说的泼辣。因为她说“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是说我不去找你,你就不来找我吗? 师:我不去找你是假的嘛,我故意不去,要摆摆架子的嘛,你怎么不来呢?你傻不拉几的,怎么不来呢?(生笑)她是泼辣而深情的。你喜欢这样的女孩子吗? 生28:喜欢。 师:祝贺你上了大学以后再去找一个这样的女朋友,好不好?现在不能哦。这个女主人公是泼辣而深情的形象,开了中国文学史中这种形象的先河,后面好多小说里面,包括《红楼梦》里面,都能看到《诗经》里这个女子的影子。你说《红楼梦》里,哪个女子像? 生29:林黛玉。 师:林黛玉像吗?林黛玉像吗? 生30:薛宝钗。 师:薛宝钗?没看过《红楼梦》嘛!还是要看看啊! 生31:她经常开贾宝玉的玩笑。 师:谁? 生31:林黛玉啊,她经常开贾宝玉的玩笑,说他和其他女孩子一起。 师:林黛玉私下开贾宝玉的玩笑,因为他们感情很好。我举个他们感情好的例子: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打瞌睡,考试不及格,所以他爸爸就打他屁股,把屁股都打得很厉害打烂了。当时有好多人去看他,有两个典型。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薛宝钗是从大门进去的,进去后说了什么话?看过的记不记得? 生31:她拿着药跟那些人说,我是来送药的。 师:你是说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生31:薛宝钗。 师:薛宝钗见到贾宝玉,她说了什么? 生31:她说:“谁叫你不读书?……” 师:对,谁叫你不读书?考试不及格,考不到中一,是不是?(笑)更考不到大学,是不是?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天天向上啊,(笑声)考上港大啊,多拿钱啊。就是这个意思,是不是?但是林黛玉去了怎么说? 生31:她好像也劝了一下,但是并没有让他好好读书。让他注意一下那些方面…… 师:注意一下什么方面? 生31:就是不要惹他爸爸生气。 师:林黛玉是后门进去的,别人从正门进,她寄人篱下,从后门进。其实,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在那里心疼得哭了。为什么?为什么那就不说了。(笑声)林黛玉来的时候,两个眼睛还是怎么样? 生32:肿的。 师:对,肿的。这个小伙子记得很清楚啊。肿得像核桃一样,说明她哭的时间比较长,很心疼,板子打在贾宝玉的屁股上,疼在林黛玉的心上,她还不敢说,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她见了贾宝玉以后只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很经典的。 生33:不记得。 师:不记得了,我记得。她说:“你可都改了吧!”这里面啊,很深情的。有的专家学者,为这六个字,写了好几万字,(哄堂)来分析林黛玉复杂的心理状态。“你可都改了吧!”林黛玉好像不太像《子衿》中这个人,没有这么泼辣,《红楼梦》里面有个女性有这个性格,薛宝钗老谋深算…… 生33:晴雯 师:对了,晴雯有点像,很深情,但是又很泼辣。这个文学史,这个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的。为什么说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所以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的形象都能在古代作品中看到影子,而《诗经》是我们现实主义的源头,里边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后面的文学作品。 下面还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看一下,这三段能不能把顺序颠倒一下,为什么? 生:(讨论) 师:这是结构问题。我找一位,来,这位女同学。 生34:我觉得不行,因为这三段的关系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说吧,第一段“青青子衿”第二段“青青子佩”。“衿”是领子,看了看那个领子。“佩”是那个男的随身戴着的东西。所以说就有种递进的关系,然后看后面,“子宁不嗣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西地平线上》备课 |
下一篇文章: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