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礼赞
|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四部分:揭示中心,点明意义。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五部分: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在上文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上一段的小结,下一段的开端。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本段分两层。第一层(1-4句):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为了把白杨树的形象写得更丰满,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联想把白杨树和其他树木相比较,欲扬先抑,然后用“但是”一转,接着连用七个褒义词,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层(5-8句):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直接表白自己赞美白杨树的真实用意。这段文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先指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之处,这既是对上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是对下段表明作者对群众的态度的铺垫。然后,作者再次以鲜明的立场和强烈的感情,阐述了他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这里,作者寓意深刻地将“贵族化”的楠木和“极易生长”的白杨树进行对比,使中心更加突出。本段结句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三、问题研讨 1.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本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所谓象征,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概念的联想。它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寓情表意的方式,但它是从总体上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不属于具体的修辞格。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体现。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象征事物与被象征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要有某种相似之处。如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与气质都与华北敌后根据地的环境、人民群众的气质、精神有相似之处。(2)必须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实现。联想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如课文中由四个反问句式组成的排比句;想象便于作者作形象的比拟,引起读者共鸣,如课文中的白杨树的外形与气质的描绘。(3)象征手法常常借用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应注意二者的不同。象征是一种表达手法,多是对文章整体而言;比喻和拟人是一种修辞方法,多用于句子的修饰。另外,象征多用于抒情作品,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 2.对具体说明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本文结构严谨巧妙,起笔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但下文并不马上接着写白杨树,而是宕开一笔,描写西北高原的风光,这一笔虽然不是写白杨树,但目的是写白杨树,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接下来,文章从线(面)到点,由远而近,由景及树,转入对白杨树的工笔描绘。之后,文章又从对白杨树的形神描写转入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揭示,由树及人。最后,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有序。其中,衔接紧密,注意呼应,过渡尤为突出,如第四段既是白杨树出场的结束处,又是下文细致描写的引起句,词句上又与第一段呼应。第六段用“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为上段描写作结,又用“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引起下文,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文章结句也与开头呼应。这几处呼应的文字,直抒胸臆,感情越来越强烈,给人以反复的感情撞击,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结构上天衣无缝,突出了中心。 3.请写出本文的结构图。 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4.课文第七段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如何由树及人、由浅入深地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甲生:第一句由树及人,引发共鸣,铺垫下文。 乙生:第二句肯定品质,显示树与人的内在关系。 丙生:第三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抗战军民。 丁生:第四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指出它象征了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师评:同学们说得很对。四个排比反问句的组合,由浅入深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酣畅淋漓地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的精神与意志,展示了广阔而深远的境界。 四、语言品析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体会句中加粗动词的表达效果。)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难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体会句中加粗动词的表达效果。)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体会句中加粗动词的表达效果。)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朗读是品味散文语言的有效手段,这道题旨在引导同学们通过朗读,从一些经过作者锤炼的动词中,去欣赏作品生动贴切的语言。 你也能学着把这些动词准确地用到你的文章中去吗? 体验活动 深秋时节,到校园或公园仔细观察树叶的细微变化,说一说你体验和感受到了什么。 1943年,茅盾在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而创作的一幅白杨图上,题诗一首,再次突出白杨树的形象,表明了作家的革命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练习全解 一、赞美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语文学习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白杨礼赞,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繁星 |
下一篇文章: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