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我的文化行为方式比较大,我那些文章都是在吉普车的车轮上,用半小时写出来,或者在非常危险的炮口底下的小旅馆的台阶上,趴在地上写出来的,而且不允许你改一个字的机会,这样不断要发回来,世界各华人报纸当天就要收到,第二天就要刊载的,这种写作方式我是觉得挺壮观的写作方式,壮观不是指我一个人,是中国人居然这么做了,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譬如去到了景点写写模仿,好像和我的不太一样,但是我也承认,他们写的也是很好的文章,我的追求是另外一种追求,我说到这儿,其实已经说明了一点,我的目的完全不在于散文本身,不在于散文文体本身,是不是学者散文,是不是美文,对我来说是太次要、太次要了,我在那儿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有两点肯定的,我完全没有时间来谦辞造句,第二我完全没有带任何学术著作,我怎么会知道塔利班的学术著作哪里有,我说根本没有。我即使懂英文,我也没有这样的英文著作,我一个人带着那些,我们的一些伙伴们,一起走的时候,所以既不是学者散文,也不是美文,就是写文章。但是以后是不是要写不一定,但是我的文化使命,我们受了那么多的苦,不是我们个人的苦,中华文明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走了几千年走到今天,抬头一看我们居然活着,我们也有很多毛病,但是居然我们能够活下来了。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前辈其实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在何处,需要后代去寻找,寻找了结果以后,哪一些在二十世纪可以重新复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一起做这个事,谢谢。
巴老一百高寿了,很多人都希望把他的《家》《春》《秋》三部作品用一种非常隆重的方式,用很好的电视剧把它推出,中央电视台也参与。他们希望我做总顾问和总编剧,我很投入正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写的人不是全部都是我,有好多年轻人,创作就是这样,不是说每个字都是你写出来的,你要谈构思。他们首先有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然后你得构思不是谈理论,一定要讲具体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话,我现在这次看到有两个很好的年轻的编剧,他们的表现能力确实很好,所以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们现在《家》《春》《秋》,《家》已经讨论完了,接下来就会有《春》《秋》,我认为文化的任务比较多,任务都是我自己选的,所以以后有可能更投入。
我以前在创作领域里边,除了我写散文之外,我就给我的妻子写了两个戏,大家知道《红楼梦》和《秋千架》,就是这样,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这样的创作。但是电影现在可能还不太行,因为这个完全和现在的接受程度有关,现在接受可能有问题,而且我现在这方面也都需要学习,我有的东西是感觉到了,但是真的要写得非常好的话,因为艺术创作绝对是需要认真的磨练和学习的过程,我想已经写了那么多,其实每次写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惑,所以在这方面如果要投入的话,我还要很好的学习,真的很好得学习,要看人家的作品,认真的学习。这次在做《家》《春》《秋》的总顾问的时候,其实我还是认真地看了好多世界的名剧,如何来增加我们的艺术感觉的那种容量。我们生活当中,理论思维多了,理性判断多了,缺少了这种好多艺术冲动,所以很想开辟这个领域,我自己很想开辟这个领域。但是我确实已经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有没有可能,我们在座的对创作有兴趣的朋友,你们有没有可能有的人下决心不要去写那种你们并不了解的那些评论,而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个创作人员。而且以高坐标作为自己标准的创作人员,多看世界名剧,多看世界名著,多看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作品,然后你的一生就是主要是以创作作为主要的,我也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在现场,你们对文学作品有兴趣,我真是希望你们做这么一件事,在文学领域里边其实创作是最重要的,评论是追随性的,我们现在评论太多,创作人员实在太少,好作品的创作人员太少,多么呼唤,我因为在学校里做那么多年教授,就是一定要呼唤更多的创作人员,这样我们评论也可以带起来,没有好作品,评论也没有多少事情可做,耍嘴皮子,耍来耍去,但它不好看,你看报纸上这个文章也不好看,所以努力地扩大创作队伍,扩大高层次的创作队伍。这是我的想法,我本来也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一辈子浪费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我现在只能经常写点散文了,那个时间要比去写那种长篇的东西所谓省力一点,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广大年轻人了,谢谢你们。(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0/13 10:36pm 向春姑娘学习! 下次认真读完,我给你写个小评论。 余秋雨的文章是很值得玩味的,将深厚的文化浅显地呈现,姑娘是高明的。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0/14 02:49pm 我即将上这篇课文,先打算让学生了解一些敦煌和莫高窟的知识,然后再分析课文. 春的教学有一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我考虑用含笑的歌曲飞天引入,同时插入大量图片,然后介绍敦煌文化和莫高窟相关知识,接着介绍余秋雨(我很少介绍作者的,向来认为这是学生课后应该把握的地方),但这次不同,必须介绍.接下来诵读文章,注意作者情感的表达,注意文化氛围.最后品读 顶部 xiaoyanzi 发表于: 2004/10/16 03:10pm 读了几遍了,还是不敢轻易下笔!等我构思成熟了,与大家共讨。 顶部 草 发表于: 2004/10/16 07:35pm 吸取的优点: 1 随堂对学生进行读书习惯的培养:“拿到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然后认真读一读序言和目录,了解了书的概况再选择内容来读,以后读书一定养成这个习惯。” 2 似乎拓展的不太多。 顶部 春姑娘 发表于: 2004/10/16 09:42pm
下面引用由xiaoyanzi在 2004/10/16 03:10pm 发表的内容: 读了几遍了,还是不敢轻易下笔!等我构思成熟了,与大家共讨。
诚惶诚恐ING~~~ 顶部 elvis007 发表于: 2004/10/18 12:24pm 这篇文章还可以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比如引进朱大可的说法来引起学生的讨论。 顶部 华山混剑 发表于: 2004/11/12 09:59pm 要上这篇文章,向春姑娘学习.顶上来. 顶部 春姑娘 发表于: 2004/11/12 10:22pm [这个贴子最后由春姑娘在 2004/11/12 10:34pm 第 1 次编辑]
我的反思(一)
一个月之后再来看自己这堂课,发现问题多多,真是羞愧。我决定对此进行反思,并进行后设计,恳请大家多提意见,提携我进步。
为了更好地反思,先将这堂课的进程列出来:
第一课时 一、早读课朗读课文两遍。 二、导入。作者。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余秋雨? 三、从题目切入,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看到“道士塔”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问题?你通过文章解决了这些问题了吗? 2、这个“道士”是什么人?请一位同学介绍道士王圆箓。作者特别说明,他原是一个农民,是想强调什么? 3、题目中的“塔”是什么“塔”?(介绍道教和佛教的有关知识。) 4、让一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这合适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5、这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这在第几部分写到?他管得好么? (反语,讽刺) 6、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只有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吗?依据是什么? 7、该由谁来承担这笔文化重债? 四、品读第一部分 感觉哪一段写得最好?怎么好?
第二课时 一、 师:整个事件和作者的观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洋洋洒洒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个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链环式结构”) 二、品析语言。 请大家找出你认为精美的、有深意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找出你理解不透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大家来讨论。
顶部 春姑娘 发表于: 2004/11/12 11:00pm 我的反思(二)
我上《道士塔》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的,主要仍是文章内容,而文章的语文形式没有得到重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主旨用去了第一课时的大半时间,所做的事,正如开心说的,只是“读懂”。而这“读懂”只不过是阅读教学的最低层次而已。
我一直在思考:阅读课,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今天看到叶圣陶一段话:“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这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课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
现在我认识到,语文课,不应着眼于内容,而应着眼于语文形式,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因为,教师教读的目的,是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从而学会读文章,写文章。
这节《道士塔》的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我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整个事件和作者的观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洋洋洒洒三大部分的文字?另外三个部分跟第一部分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所用的“链环式结构”。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这节课显出的一点微弱的闪光,它着眼的就是语文形式问题,然而我没有能够就此深入下去,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发展作进一步的分析。 顶部 江上清风 发表于: 2004/11/15 08:36am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的,主要仍是文章内容,而文章的语文形式没有得到重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主旨用去了第一课时的大半时间,所做的事,正如开心说的,只是“读懂”。而这“读懂”只不过是阅读教学的最低层次而已。
我一直在思考:阅读课,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今天看到叶圣陶一段话:“在讲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