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有所顾虑,不想去。“渑池会”的危险性是很大的。不管怎么说,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赵王被扣为人质,一是赵王顺利回国。假如是第一种情况,赵王被扣,蔺相如也跑不脱,“渑池会”上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假如是第二种情况,赵王顺利回国,而如果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没能捍卫赵王尊严,回国后蔺相如的结局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蔺相如合理的选择,就只能是与秦国方面坚决斗争了。
至于“将相和”,我准备从动机角度切入来谈一谈。这一节蔺相如的形象,可以说是十二分的光辉。为什么他要在廉颇面前委曲求全下矮桩?蔺相如自己袒露的动机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是不是事实,在多大程度上是事实,是不是唯一的事实,我们需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首先,前文分析业已看出,蔺相如可谓把握形势的高手。从形势方面看,当时蔺相如虽然由于渑池会上赵王对他印象深刻而“位在廉颇之右”,但实际上,在当时的赵国朝廷,不止是廉颇,恐怕没有几个人真的认为蔺相如的地位应该高于廉颇。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他的功劳是公认的。廉颇在赵国朝廷叱咤风云那么多年,他的政治根基和实际声望显然是蔺相如完全无法相比的。认同蔺相如功劳的,主要还是赵王。正因为形势如此,廉颇才敢于当众“宣言”要羞辱相如;也正因为形势如此,蔺相如不得不采取低姿态。因此,就算蔺相如没有想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他也必须采取“避匿”的方法。
其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是蔺相如在挽留他的门客时的谈话。蔺相如和门客的谈话,是在蔺相如与门客之间进行的,怎么会被“廉颇闻之”?廉颇要羞辱蔺相如,是公开扬言,自然容易传到蔺相如耳里;蔺相如与门客的闭门谈话,要被廉颇听到,需要传播途径。我们可以猜想,这番义正而词不严的话,是被有意传播出去的,目的就是要让赵国君臣知晓,从而形成一个对蔺相如有利的舆论环境。蔺相如的这番话对提升他本人的形象显然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廉颇的怨恨——假如廉颇是识大体、忠于国家的良将,蔺相如的说辞可能会感动他;假如廉颇是个心胸狭隘之徒,蔺相如这番话则能凸显他自己的高尚和廉颇的猥琐,从而争取到官场舆论的好评。
第三,蔺相如这番话,也是有道理的,符合内政外交的实际。避免内斗,免得外敌有机可趁,这也是蔺相如的考虑。
因此我们可以说,蔺相如在廉颇面前的低姿态,确实有顾全大局的考虑,同时也不止于此。可以说,蔺相如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有多方面的复杂的考虑。从蔺相如采取的策略看,他有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与廉颇的强横对比鲜明的谦卑形象,是以柔克刚的策略。至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番言辞,更把他的个人形象推向了一个光辉的顶点。这个事件之前,蔺相如只是在官位排列上居于廉颇之上;这个事件之后,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的威望和实际地位,就实实在在地有超越廉颇之势了。
总体上讲,蔺相如是一位善于把握时机、洞察形势的智者。他有勇气,有智谋,也是识大体的。特别是“将相和”一节,既表现出为人处世的明智,也表现出大处着眼、忠心为国的高风亮节。
掌握了这种方法,我们读历史,差不多就能对人物行事,进行细密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之中,人物行动背后的内在心理,就比较容易揭示出来了。
【反思】
1.以上解读,在你看来有无不妥之处?例如,对“将相和”一段故事中蔺相如的表现,有无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找出《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完整版本,并查阅《史记》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其他记载,对“讲录”部分进行印证或反驳。
3.在你看来,一个小人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的支持?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一、层次结构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
山东省单县一中 初凤平
一、字音练习:给划线字注音。
缪( )贤 赦( )免 袒( )露 倨( )傲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靡( )乱 不怿( ) 避匿( )
二、文学常识:填空。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到汉武帝时共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 2、臣愿奉璧往使。( )
3、拜送书于庭( ) 4、召有司案图( )
5、秦自缪公以来( )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四、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今义
左右:古义 今义
五、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 2、使人遗( )赵王书( )
3、徒见欺( ) 4、窃计( ) 5、即患秦兵之来( )
6、不可不许( ) 7、秦以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8、秦贪,负其强( ) 9、固请( )
10、以一璧之固逆( )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
12、召有司案图( ) 13、间至赵矣( )14、特(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7、拔石城( )
18、左右欲引( )相如去( )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
20、相如顾( )召赵御史书( )曰 21、为赵王寿( )
22、且( )相如素( )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25、臣等不肖( )
26、相如虽驽( ),独( )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
六、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 2、怒发上冲冠(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4、大王必欲急臣( )
5、舍相如广成传舍( ) 6、乃使从者衣褐( )
7、间至赵矣( ) 8、卒廷见相如( )
9、相如前进缶( ) 10、左右欲刃相如( )
11、且庸人尚羞之(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14、臣请完璧归赵( ) 15、欲与王为好( )
七、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徒见欺( )
5、君何以知燕王( ) 6、臣诚恐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