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
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李清荣
2003年秋天,我县小学一年级就启用了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进入新的课程改革,预计到明年秋季将全部使用新教材。
学科教师经过五年的培训、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教育理论、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明显加强,岗位技能明显提升,工作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为了今天后有效的教学,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推动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从三月中旬开始至四月下旬,小教部全体教研员跟随隋校长对全县小学各学科新课程实施的客观情况进行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方式和方法
这次调研对象是县内直属学校:一小、实小、三小、沙河子学校、永建学校。各乡镇中心校的中心小学。
调研的内容有: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学科教师的工作业绩情况、学科教师的岗位技能情况、学科教师的科研情况、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学科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情况。
调研采取填写调查表,听课,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方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共听课15节,发放了小学学科教师情况调查表,由于各校上报及时,我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因此,为这次调研报告的顺利完成铺平了道路,每到一处都要查阅相关的书面材料。
二、相关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 教师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显示:全县共有教师 15 人,其中男教师 4 人,女教师 11 人,45岁以上专职教师 7 人,兼职教师 4 人,县级骨干教师8 人,市级骨干教师7 人,大专学历 10 人,本科学历 5 人。
工作业绩:获得省级优秀教学设计8篇,5人,优秀论文15篇,7人,市级优秀教学设计21篇,11人,优秀论文23篇,14人,市级“开拓杯”“进取杯”竞赛一等奖6次,4人,二等奖24次,16人。县级优秀教学设计52篇,28人,县级各种竞赛一等奖38篇,16人,二等奖40篇,18人。
从上面的调查发现,我县各直属学校及各乡镇学校都能开满全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学历很高,从整体上看,学科教学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但是从中看出一些问题:
1、全县除了县内三所小学配备了年青的、岗位技能过硬的、长期经过科改多次培训的、热衷于品社学科的专职教师外,其他各乡镇没有稳定的、经过三级培训的专职教师。即使有也是年龄大,而转教品社,且兼职教师多,年龄老化,45岁以上的教师占学科教师总数的80%以上,因此,教授本学科不能得心应手。
2、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撰写学科科研论文的教师不是很多,这是和老教师绝大多数都晋完级,年轻的教师近几年很难晋级有关。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新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他的“活动性”“开放性”“做中学”的特点,要求学科教师素质一定要高,一定是理念新,能歌善舞,能写会画,亲和力强,组织能力强,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而我县农村学科师资队伍,完全不适应这门学科教学的需要。
3、骨干教师群体没有形成。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由于品生(社)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起步晚,培养一名合格的教师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同时由于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体系尚不完备,目前尚未形成象语文、数学学科一样的骨干教师群体。
(二)课堂教学情况及分析
共听课15节(县内6节,其余各乡镇9节),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教学效果看,比较好的课有7节,一般的课有6节,较差的有2节。
1、教学设计
①教材处理
按照课标要求和年级特点,科学处理和把握教材好的有8节,一般的5节,较差的2节,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科学的把握和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学科特点不突出,年段特点不分明。
②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教材要求科学确立教学目标,较好的有8节,一般的有5节,较差的有2节,一小部分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科学确立教学目标,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③教学环节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段特点,科学安排教学环节,较好的有7节,一般的有6节,较差的有2节,一部分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
①教学结构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教学结构,合理。较好的有7节,一般的有6节,较差的有2节,有些教师不能科学设计教学结构,使教学疏密有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和学生需要,灵活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高效、省时、事半功倍,较好的有7节,一般的有5节,较差的有3节,有近一半的教师教法陈旧,死板,不能适应课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③学生发展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效果显著的有8节,一般的有5节,较差的有2节,有近一半的教师,教学效率低,学生收获少,学生变化、发展效果不显著。
④学生参与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参与面广,积极性、主动性高,较好的有7节,一般的有5节,较差的有3节,有一半以上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只管自己的教,不管学生的学。
(三)查阅相关的材料情况及分析
对县的直属五所学校及各乡镇七所小学检查,发现这些学校学科教师的教案、作业、课后辅导记录写的比较好。98%学科教师都能根据课标要求书写教案,而且教案书写规范,设计合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有教学反思,并附有板书设计,特别是看到农村中心校一些教师也能根据当地的学生实际,年龄特点设计出“活动性”“开放性”较得体的教学流程,特别欣喜。
三、建议与措施
1、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向品德学科多倾斜一些。
小学品德课程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品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它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希望各级行政部门领导对本学科加以高度重视,尽可能地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特别是对县内几所小学长期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晋级方面多加考虑。和大科相比,他们的教学毫不逊色,这将对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稳定人心有很大的好处。
2、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教师不合理的流动。
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和健全管理权限,确保有机构管,有人管,使师资的培训、调动,有章可循。制约学科教师的不合理 的流动,特别是减少骨干教师的流失,保持品社学科队伍的稳定,以便于有效教学,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在职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的环节,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搞好培训工作,为新课程培养合格教师。
首先,对教师培养与培训目标进行调整,要改变以往普通存在的或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或以具体方法、技能传授为主的培训目标,要致力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的综合提高,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实现教师实际教育行为的切实转变。
其次,改进教师的培训方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适当采取集中讲授的方式,更要充分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及时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保障每一位品德教师都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持续的培训,使其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权威的传授地位,以教材为载体,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