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明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 4、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证明文中列举的四类人是中国的脊梁。) 四、讲授第四部分。 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 深化了正面论点。收束了全文,以隐晦语句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表现了作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课末练习一、四。
12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 2、要学生对两篇短论具有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引起重视。 3、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论“基本属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板书课题:《论“基本属实”》。 为何加引号? (这个引号强调了要评论的是某种有据可查的语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听录音)。 四、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五、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1-3举出病例——4分析病因——5作出推论——6得出结论。) 六、小结。 本文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理发人深思,语言生动、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全文。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出每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引出误用“偃旗息鼓”的一则新闻标题。造成种种猜测,说明这个成语用得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再引用材料,进行比较辨析,得出“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的结论,证明那则新闻标题的错误。 第三部分:作出推论,挖掘根源,提示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第四部分: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提出改进主张:做现代人,写现代文,说现代话。 2、问: 作者详细地引用《辞源》的资料,在论证中起什么作用? (引用权威资料,能使论证有根有据,说理透彻,增强了比较辨析的力度。) 3、第5自然段的推论,提示了什么内容? (提示了滥用成语、典故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四、小结。 本文的结构:举出病例——引用资料、比较辨析——作出推论——提出改进主张。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13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教学目的: 1、认识对方的新解有哪些。 2、作者是如何逐一加以反驳的。 教学重难点: 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四、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总括作者对《枫桥夜泊》新解产生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作者谈《枫桥夜泊》一诗成为脍炙人口句篇的原因,并列举对方“新解”逐一加以反驳。 第三部分:作者重申不赞成这样的新解,希望那些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不要做类似的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的考证、新解。 五、阅读课文,划出新解及作者的反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读新课。 学生划出有关文字,教师一旁点拨。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月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1)乐府诗中有《乌夜啼》。 (2)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3)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之后,出现多处祝愿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关于“愁眠” 新解:1、“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无余,索然无味了。 2、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一切事物才有活力,生出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 4、“孤山”很可能后知,“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睡下并无矛盾。 结论:新解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新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 三、布置作业 课末练习一、二。
作文训练 论点的提出 一、阅读知识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论点? 2、论点的确定要注意哪几个因素? 3、论点的“新”包含哪几层意思? 4、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目的出发,要求作者树立观点时必须如何做? 二、作文指导 a) 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材料略) b) 指导: 首先,读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其次,大家联想到马拉多纳的身份,他能勇敢地说出这一席话叫孩子们不要崇拜他,原因是自己读书少,可见他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并没有让光环罩住了自己的眼睛。至于说马拉多纳值得崇拜,不要社会责备,社会就需要各种人才等观点则未能抓住材料夫达的重点,是对材料的不合理提炼。
第四单元 16 故乡 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辛亥革命前年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3、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揭题材,背景简介。&n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