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过
|
查询教案和原文的详细结果
|
sp; 3. 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 1 . 对照的写法。 2 . 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 自读课。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 . 书序(序跋) 《太史公自序》 │ 叙述著作旨趣 《齐民要术序》 序│ 2 . 赠序 《送孟东野序》 │ 写给临别亲朋的 《送薛存义序》 二、作者简介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 . 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 . 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3)对比鲜明。 四、小结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2、书题二、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 作者简介 李瑛(1926— ),现代诗人。河北丰润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 2、学生齐读。 三、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 ㈠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 明确: 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 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 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个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和原文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错过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将进酒》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