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小儿辩日》教案
|
查询教案和原文的详细结果
|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1、 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七、课外延伸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眇:盲,瞎。或:有人。扣:同“叩”,敲打。扪:抚摸。揣:抚摸。龠:古乐器,形状像笛。 一个天生的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是什么样子,他向眼睛好的人询问。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个铜盘。”他敲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钟响,便以为是太阳。另外有个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像蜡烛。”他摸了摸蜡烛,记住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短笛,就以为是太阳。太阳同钟和短笛相差也够远了,可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只是向人家询问得来的。 启示: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到实际锻炼。 八、布置作业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和原文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两小儿辩日》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春 |
下一篇文章: 紫藤萝瀑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