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这篇课文就课文内容而言,似无甚难解之处,文章写了三部分内容:介绍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特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消失。这三部分,学生从文章中能很轻易地找出答案,它每一个段落都有明显地表明段落中心的语句。因此课文本身的教学显得轻而易举。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胡同文化”的深层解读上,以此来达到三个目的: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加深对“文化”内含的理解。为达到此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专门用一节阅读课进行预习工作。
①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②上网或到校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有关“北京胡同”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或乐曲;③同样途径查阅有关“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④上网搜索“文化”一词,看其使用状况。
二、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带领学生将课内的探索向课外沿伸
1.先研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总结的胡同的特点。
分别是:布局方正,宽狭不一,数量很多,宁静……
2.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胡同的印象和认识。
这个工作,是要让学生将自己所见的资料转化为画面或感受、思想,从而表达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从搜集的资料中观察到的胡同模样、特征以及对胡同的看法。这既锻炼了表达能力,更训练了思维转化能力。
3.又回归课文,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以达到深层理解的目的。
归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认识到胡同文化的特点是:封闭和忍。
再思考: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些极其京味的语言如何能体现这两点?学生会答出:安土气迁,安贫乐道,逆来顺受。分析出“嘿”字表现其满足感等等。
讨论“胡同”与“文化”之间什么关系?
“文化”这一概念加重了人文内含,它让人们从建筑表层,深入到胡同居民的生活及心理层面,成为了对“人”的研究。
学生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消失。作者对其消失是什么态度,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学生的答案归纳起来,为①社会的发展就意味着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兴趣壮大;②从文物保护角度看,应保留一些完好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对旅游业也有帮助;③商品大潮冲激着封闭的胡同文化,人们要与时俱进;④作者对胡同有感情,故而伤感,但也无可奈何,知道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居住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4.引导学生扩展,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我们可以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一下。
学生涉及到了生活很多层面:篮球(足球)文化、手机文化、课桌文化、寝室文化、骂人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里弄文化、农村文化等等。
5.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周记《××文化》,其实就是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思考有条理地整理出来演绎成文。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语言:“寝室文化的精义是宽容。”“手机用无线信号把人们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也用简的语言把人们的情感距离拉长了。”等等。
三、课后总结
此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于课前预习工作充分,所以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互相启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延伸。探索和研究的气氛在这个课堂基本形成。有了大量的材料积累和极深入的思考,下笔成文就显得不困难,学生对完成此篇周记有极高的热情,文章的质量也较令人满意。
此课教学的圆满结束,使我深深认识到:
1.自主学习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着空前的学习激情,把一种被动的理解课文内容,转化成积极主动的对课文内容的探索。学生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积极开展研究,也就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高中生需要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他们已不是小学,初中的孩子,头脑的相对成熟,知识的相对丰富,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他们需要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来自己汲取知识和思考,当然老师既不能填鸭,也不能放羊不管,而应该正确引导,注意调控,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也要注意为学生的研究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等。
3.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他们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他们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初步掌握各种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
4.使他们懂得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书本知识牵移出去,把“文化”的使用拓展开来,在走入“胡同文化”,深入感知研究之后,再从“胡同”里走出来,放眼社会生活,查看文化的使用状况以及思索事物背后的东西,这样就有了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书写成文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笔,更从让他们知道文章是关注社会生活所得,懂得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了。
当然,一节课想达到很多目的,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上 课 师:早就听说,八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生笑)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要看大家的表现哦。 (先扬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气的精神) 师:在上课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和图画) 师:听了刚才的歌,你们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师: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4:胡同就是小巷子 生5: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师:那是死胡同!(众生笑) 师:十二中门前这条路是不是胡同? 生6:是比较宽大的胡同。 师:芜湖市的北京路呢? 众生齐答:不是! (展示胡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 生7: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对!课文第5段也说到什么是胡同文化 (教师示意学生看课文第五段)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 生10:胡同很多! 生11:胡同有宽有窄! 生12: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